遥望彼岸
(2010-06-25 22:50:29)
标签:
曲院风荷生命清供真水无香中国美学朱良志杂谈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世风不古,百态横生。粗诞的世相,蹉跎着人的情趣,使困惑的灵魂,于迷离中远遁而去,飘若云游……。
透过江面上流散的霁雾,隐约望见一叶浮舟,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渡向水云间的彼岸……。这悠游的泛舟之人,可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东坡居士?这一望,恍如梦境,已然不知今夕何夕。
自此,时会隔着薄雾,流视云气弥漫的彼岸,那个神栖的圣地,仙踪出没的地方。彼岸的风露,彼岸的雨凇,彼岸的惊雷、荒烟,彼岸的山气水韵、柔条蔓草、朽木残叶,常常灵动在我的冥索中。
直到落入笔端的此刻,都很不情愿把灵魂往复的彼岸,那诗意浓浓、寓意深长,赋予人们精神徜徉的仙境,写成是镜头摄取的图片。因为它出神入化、超逸绝尘,虽由人“摄”,宛若天开!
恒父先生的作品,绝非技术层面的巧工可以为之。我看到的,是人与万物的流离遇合,生命性灵的无声倾吐,一幕幕无言的诗!那静默虚寂的物景,是美之本原的“大音”,是诗性艺术家,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意境,精深的艺术之“道”。
汉赋家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也。”大画家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两位先人,将美的源头,一言以蔽之。艺术家,只有纳万物于心,付诸于人情物理,才能幻化出脱俗之作。
恒父先生正是以体味世态炎凉,感会万象之悲欢的灵知与至情,摄物归心、灵映于景,代山川诉说,代草木低吟,代苍生忧叹。一幅幅源自心空的作品,无不蕴含着禅思和哲理,这是我历历在目的由衷感受。因此,将触动心灵的画面,视作神栖的彼岸。
诗论家司空图说:“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淡泊、虚静的心境,是艺术创作的根基。恒父先生的淡静襟怀,“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间”的内在气象,在作品中了然可见。否则,也无法感染观赏者,无法唤起人们的觉心,从而去品之不尽。
在世情如纸的当今,人们载浮载沉。若想在艺术观赏中休憩灵魂,似乎是非常天真的奢望。扶摇直上的艺术“大师”层出不穷,值得品味的艺术作品杳无踪迹。“强说愁”的艺术创作,混天撩日的艺术炒作,被弘扬得无以伦比,足以使人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人生如朝露,轻尘栖弱草。在有限生命中,漠视浮名的艺术家,自会赢得人们的仰敬。恒父先生潜心凝虑,思接千载,以灵府之灯的刹那静照,时醒时醉的朦胧语境,将悲怅的弥满之态,静谧的空灵之美,默默托出。为艺术观赏者们,呈现着一个,妙悟的世界……。
中国美学----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