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良知线上课堂诚意班学习第4天

(2024-01-18 09:37:22)
分类: 随笔散文散文诗(原创作品)

致良知线上课堂诚意班学习第4

 

时间:2024118

 

姓名:高云晨

 

地区:济南

 

|当|下|即|未|来|

 

【自省 利他 致良知】

 

【金山文档53期诚意班功课打卡表

https://kdocs.cn/l/ctZiJPDBzeOO

今日功课

1、读原文一遍:2

2、准时上交功课:2

3、日行一善: 2

 

4、每日自省:2

1)不抱怨,不说谎;

2)时刻保持恩悲敬

 

5、写读书践行心得30个字以上 。2分。

今日读阳明先生《教条示龙场诸生》:“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亦何所底乎?”

“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翻检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有许多清官贤臣,包公是我最崇拜的一个贤哲

是贤哲皆立志,包公之志乃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早想拜谒位于合肥市的“包公祠”,今有幸。

包公祠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坐落在合肥市城东包河公园的香花墩上。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

据碑文记载,明弘治元年,庐州知府宋鉴为了纪念包公,就在包公幼年读书的香花墩建起了“包公书院”。明嘉靖巳亥年御使杨瞻重修“包公书院”,将之更名为“包公祠”。数百年间,包公祠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变,屡废屡建。数百年的大浪淘沙,无数的建筑物圮毁、湮灭,包公祠却自然而然的延存了下来。

包公祠大门前有一座白底黑框照壁。照壁前后正中均绘有一枝亭亭玉立的荷花,喻意显然。

包公祠庭院不大,环境幽静,林木葱笼,玲珑剔透,是一个得天地精华的好所在。正如清人龚镇湘所云:“深柳依然读书处;香花不改旧时墩。”

进入南门,有一条光滑平展的青石路,我不知在这数百年间有多少人曾怀着虔诚踏上这条小路。

怀着虔诚,我走进五开间的包公祠正殿,高约八尺的包公塑像是令人仰视的。包拯塑像两边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塑像是令人敬重的。而那赫赫有名的三副行刑宝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则是令人敬畏的。虽说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高度,我们可以挑剔的说:包公置三口铡刀,分明是法律面前人人不平等的具体表现。我却要说,在那样一个时代,在偌大的赤县神州,敢置一“龙头铡”而向皇亲国戚们叫板的,只有黑脸老包一人而已。

宋史中,面对包公,面对三口铡刀“贵族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的记载,足以验证大殿上方历代文人墨客政治家所发出的“清风亮节”、“庐阳正气”、“阎罗威望”、“一笑河清”、“心清可鉴”等感叹和崇敬,不是谬言,不是谀词。

望着三口宝铡,我仿佛听到包龙图那:龙头铡伺候;虎头铡伺候;狗头铡伺候的极富磁性威严的声音。

包公塑像上方高悬 “色正芒寒”金字匾额。两边配以颂联:“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建谠言”,什么意思?连问数人,一儒雅老者教之曰:“谠言者,正直的言论也。古人有‘吾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谠言’之语”。

殿内一方石碑上镌刻着包公1037年初入仕途时写就的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好一个“清心为治本”,好一个“直道是身谋”。清心,方能直道;直道,必须清心。

凝望着包公的座右铭,我仿佛又一次来到古端州,包拯曾将此座右铭题于端州府衙衙壁。

包拯乃进士及第,有学问。但他的这篇座右铭绝不会是中国历史上文笔最好的座右铭。中国历史上文笔漂亮的座右铭多了去了,但那些文笔漂亮的座右铭,至今大都风化脆弱的无法翻阅。

宋仁宗庆历二年,端州不幸,瘟疫流行;宋仁宗庆历二年,端州大幸,包公奉旨调任端州知府。

 

包拯来到端州,下车伊始,先是治病救人,然后调查研究。他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出水质清冽、甘甜可口的七眼水井。百姓的饮水问题解决了,西江瘴疠之患制止了。

当时的端州尚属“南荒”,经济、文化相当落后。

包拯带领端州百姓修筑堤围。挖塘屯田。民以食为天,若想安民,必须发展农业生产。 

包拯有大知识、大情怀,他在端州任职仅仅三年,便建成端州第一个交通邮政总站——崧台驿、兴建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星岩书院、建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庆历四年,包拯在端州任上,向仁宗皇帝上疏《乞不用赃吏》。   

端州三年,他以兢兢业业的工作,“不取民物”的自律,留下了“包公不持一砚归”的佳话和“掷砚成洲”的典故传说。

因为政绩与口碑皆佳,包拯要离开端州被调往京城,依依不舍的端州百姓纷纷前来送行。据传说,人们为感念包拯的恩德,创造出了端州美食——裹蒸,为他送行。裹蒸,形如粽子,状如拳头。人们说,这裹蒸就象征着包公无私凛然的铁拳和怜悯爱民的拳拳之心。 

此刻我已站在包公祠的“廉泉”边。“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这显然是杜撰、是演义。但这却不是无聊文人的杜撰和演义。

“廉泉”、“裹蒸”、“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陈州放粮”、“弹劾外戚”、“怒斩皇亲”、“掷砚成洲”、“狸猫换太子”、“日管人世,夜理阴司”……,这里有许多美丽的杜撰和演义。

   包公的人生在民间、话本、小说、戏剧、传说中极富传奇性,敬仰他的人们总爱把好事升华,赋予其许多神秘的元素。其实,反之亦然,如宋朝的秦桧,阳明先生时代的大太监刘瑾。

 

今日总得分10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为社会 做出 实质性贡献

http://wxa6a22f1739fca20e.suishenxue.com.cn/appdaili/todaili_personal_intros.do

我邀请的学员

http://wxa6a22f1739fca20e.suishenxue.com.cn/appurl/appurl_placard.do?RANDOMCODE=yqdaili&sa_name=boren

我的二维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