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宝带桥

标签:
苏州宝带桥古桥旅游图片 |
分类: 行走四方 |
以下介绍文字摘自百度百科:
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宝带桥由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又有说因桥似宝带浮于水上而得名。
宝带桥桥堍呈喇叭形,桥两端原有青石狮一只,桥北有石碑亭和石塔各一座,第27孔与28孔之间水盘石上也有石塔一座,桥下第14、16、15孔三孔的跨径加大,桥面也逐渐升高,第13至第17孔间桥面隆起形成弓形弧线,第15孔处为全桥弓形弧线的顶点。全桥各孔均可通航,其中三个大孔净空较高,可通过大型船舶,桥为适应大型船舶通过,在桥中部设3个大孔,其余均设小孔,这样可降低桥面,节省工程。桥址地基软弱,采用木桩基,桩头间用石块嵌紧,上建较窄的条石墩基,坚实可靠,且不阻碍泄洪;从北端计第27号墩是由两个桥墩并立而构成的刚性墩,能抵抗单向推力,这种应用联拱的方法,对其他若干个墩能起保护作用。
宝带桥桥长317米(内两端砌驳引道67米),宽4.1米。桥下53孔连缀,孔径总长249.80米。南端引桥长43.80米,北端引桥长23.40米,桥堍呈喇叭形,宽6.10米,每孔跨径除第14、15、16三孔(由北端计)外,平均为4.6米;第14、16两孔分别为6.5米;第15孔为7.45米。桥的两堍接筑石堤,北堍长23.2米,南堍长43.08米,桥堍为喇叭形,桥两端各宽6.1米,并各有石狮一对,另有石塔、碑亭等。桥址木桩基每墩用直径15~20厘米圆木桩60根,。
石拱桥以石拱为骨干所有桥上载重均通过石拱而传达至桥墩,石拱隆起为弧形,当然便利桥下行船,但其主要作用在充分发挥石料的强度,弯拱这种形式的建筑构件,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拱有整体浇成,如钢筋混凝土拱和分块拼成,如砖拱石拱及钢拱,石块砌成的拱是中国较大石桥的最普遍结构,因而砌拱的方式也是多种多
样的。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将石块砌成一片片的单独拱圈,并将这些片的单拱拼合成为整体拱圈,宝带桥将全桥拱圈用与桥同宽的长条石,将整个拱圈分成若干隔间,在每个隔间内用块石砌成一片片的弧形短拱,各片合拢拼成短拱,与长条石一起拼合成为整体拱圈;宝带桥的拱石尚有一特点,即每两石块之间均用桦头及卯眼拼接,因
而在受到压力时可以微微移动,将不平衡之力自行调整。由于桦卯具有铰接作用,用这种块石砌成的拱,名为“铰拱”。同时砌合这些石块时不用灰浆,成为“乾砌”。拱圈的两端拱脚砌在两个桥墩上,每个桥墩支持两个拱圈的拱
脚,两拱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地带,各拱圈的上面为平坦的路面。在路面与拱圈之间的空腹须用沙土填满,因而在空腹的两侧都要砌墙来挡土,这种桥墩上三角形的石墙,名为肩墙。因而空腹内的沙土上有路面,下有拱圈,两
旁有肩墙,四面包围,如将沙土填塞很紧,则四面都有压力,可将路面上载重的一部分直接传递至桥墩,来减轻拱圈上的担负,这种沙土的受挤压力名为“被动压力”。
拍摄时间:2024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