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村子里找地方停下车后,就问当地老人,人们都很热情地给我们指路,这儿外地人很少,所以,你一问他们都知道这个当铺在哪。我们顺着他们指的方向,一下就找到了新修缮后的当铺,现今它成为村里老人们的活动地点,老人们在此喝茶聊天,里面还有一间屋子是小书场,是听评弹的地方,大妹说,在市区都没地方去听评弹了。
另一间大点的屋子改成了读书屋,架子上罗列着许多书籍,村民可以随时来看书阅读。当铺的天井里共有两口水井,里面还有不浅的水呢。
当铺有两处有楼梯,是二层楼,大妹说这当铺好实用,能住人。整个建筑内部是木结构,外部是砖墙,一面高大的风火墙让妹发出“好高啊!”的惊叹。
以下文字摘自无锡新传媒上的《秦巷当铺:两百多年的岁月故事》一文。
秦巷当铺位于惠山区洛社镇秦巷老街的中段,是一座比较高大的老建筑,当地居民称它为“当屋”或“当里”。
秦巷当铺兴盛于清朝中期,其后衰落,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建筑,规模在无锡地区属较大,具有建筑保存价值,是研究当地经济、历史的实物资料。现在,该建筑已被登记列入惠山区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历史建筑普查成果中。
经过几年的保护性抢修,这座古建筑面貌一“新”,现已向公众开放。
当铺有着高大的风火墙,砖木结构二层三进五间的老建筑透露出厚重的历史,由糯米为原料制作的黏合剂砌成的墙体、精致的四方天井、古朴的地砖、储存钱币的特制结构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上至二楼,还可以发现与众不同的内开式木质防盗窗,显示了当铺当年频繁经济往来的独特建筑特性。据介绍,秦巷当铺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虽地处村居乡间,规模却相当可观。
据介绍,该当铺约建于清代中期,名为“浦兴当铺”。此次当铺整修中在屋内地基上发现了多处老的墙(石)脚,证明当铺历史上曾经进行过翻建或者是扩建。资料显示,当铺原来为宽18米、进深20米的五间三进两层楼,朝西,门面马头墙高8米,其他三面风火墙高5米。1937年冬,遭匪劫后歇业。该建筑结实耐用,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还曾经长期作为学堂,后来也作为小型厂房使用过。
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巷位处无锡西北,远离无锡主城区,那么这个大型当铺当时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记者从秦圣仪提供的一份资料中发现端倪。原来,秦巷作为无锡北乡的农村集镇,在清朝乾隆初已形成并逐步发展,其商业活动相当繁荣,辐射周边多个村镇,“秦巷当铺的产生是当时民间商业活动的需要”。从功能上看,当铺功能是抵押借贷,对秦巷村以及周边村镇来讲,农村的当铺主要是应付营商、家庭生活上的紧迫需要,解决暂时经济困难,也有个人小生产者用于小本经营,或者农民用于生产需要的借贷。借贷时把实物作押,由当铺付给“当票”,写明物品和押借价款作为到期赎取押品的凭证。期限自半年至二年不等,典当利息每月一般不超过三分,到期无力取赎,就成为“死当”,押品由当铺没收。
当铺可以说是秦巷村标志性老建筑,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说出一两个有关它的故事,在十里八乡有一定的知名度。据悉,当初这座古建筑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2008年无锡遭遇的暴雪对老当铺建筑结构损伤较大。村里发现这一情况,向有关部门做了汇报后,开始抢救性保护。

以下两张图片摘自无锡新传媒上的《秦巷当铺:两百多年的岁月故事》一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