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海外美国留学大学草根诺贝尔奥巴马哈佛剑桥 |
分类: 东风西语 |
10月12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09年的经济学奖得主是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教授Elinor Ostrom 和加州伯克莱大学的Oliver Willamson教授。经济学奖历来是诺奖最后宣布的一个奖项,随着这一奖项的揭晓,对于2009年诺奖的期盼和猜测终于尘埃落定,同时也留下一串与之关联的数字让人玩味。
首先,今年的诺奖得主女性不少,真正是应了那句话:“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医学奖的3位得主,女性就有俩,占了一大半;化学奖也有一个巾帼,不让另两位须眉;文学奖更是女将独挡;经济奖则是男女平分秋色;其中Elinor Ostrom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项中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奖的女性,在此之前62位经济学奖得主全是清一色的男同胞。总之今年13位得主,5位女性,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在诺奖男女比例上可见一斑。
奖项一公布,《华尔街日报》的统计数据也出炉了。历年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各科研机构中,以下12个机构高踞榜首:
(1)美国加州大学。该机构共有35位得主,其中医学奖5人,物理奖10人,化学奖13人,经济学奖7人。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是全美国最庞大的高校体制,下统23所分校,四十五万名学生,四万八千名教研人员。这样的“巨人”,荣获第一似乎有些理所当然,也有点胜之不武哈,如果以各个分校为单位出来单挑,这顶桂冠肯定得拱手相让。
(2)哈佛大学。该机构共有32位得主,其中医学奖12人,物理奖9人,化学奖6人,和平奖1人,经济学奖4人。
(3)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这是上榜的12家机构中三家非美国机构的其中一家。以著名德国量子论创建者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命名。主要从事三个领域的研究:生物学和医学、物理化学技术、人文科学。历年来有19人获奖。其中医学奖5人,物理奖4人,化学奖10人。
(4)以下大学并列第四,获奖人数均为17:
芝加哥大学:医学奖1人,物理奖5人,化学奖1人,经济学奖10人;
斯坦福大学:医学奖2人,物理奖9人,化学奖4人,经济学奖2人;
麻省理工学院:医学奖5人,物理奖7人,化学奖2人,经济学奖3人;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奖4人,物理奖6人,化学奖2人,经济学奖4人;和平奖1人;
加州理工学院(这是私立大学,不属加州州立大学统筹。只有2000多人的小学校,却是诺奖的常胜军):医学奖5人,物理奖7人,化学奖4人,和平奖1人;
(9)并列第4太多,大名鼎鼎的剑桥只能以16位得主屈居第九了:医学奖3人,物理奖7人,化学奖3人,经济学奖3人;
(9)与剑桥并列第九的是位于纽约市中心的诺克菲勒大学,占地只有5条街,却出了16位诺奖得主,有23位得主在得奖前后在此工作过。该校的强项反映在所得奖项:10位医学奖,6位化学奖;
(11)牛津大学:12位得主,其中医学奖5人,物理奖1人,化学奖5人,经济学奖1人。
(12)普林斯顿大学:11位得主,其中医学奖1人,物理奖6人,经济学奖4人。
这个统计显示了得主获奖时工作的机构,并没有显示得主毕业于哪所大学,当然有关毕业大学的统计数据网上也很容易获得。但是人们一般只看大学,很少提及中学,如果把他们的中学也做个统计,那么高踞榜首的是纽约布朗士科学高中(Bronx
奥巴马得了和平奖,各界褒贬不一。《世代》周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奥巴马因反对核战争,抑制核武器而获奖,但在核武器问世之前,世界战火就从未停息过。仅仅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高达七千多万,平均每年有三百多万人在战火中丧生。而原子弹的发明,终结了二战,从此后,各国利用核武器相互牵制,再未发生过全球性的大战。不管是中东,海湾或科索沃,都只是局部性区域性的战争,死亡人数以千,或顶多万计。作者认为人人都有核武器,人人不用核武器,是维持世界和平的上策。和平奖与其给奥巴马,不如给发明核武器的专家。此文的数据和推断,是我所读到的关于本届诺奖的最有异常理的文章。
所谓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或者诺贝尔式思维,大概如此吧.
本文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