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情感草根美国阿拉斯加杂谈飞行冰川麦金利峰旅游勿忘我 |
分类: 大千世界 |
西游记已经写了十篇,该是为它划上一个句号的时候了。感谢博客编辑的厚爱,使此连载多次有机会荣登首页,得以和更多网友分享。在这里,想再次告诉大家的是,无论我如何遣词造句,编排图片,我手中的秃笔和傻瓜机都难以描绘阿拉斯加的壮美于万一。我没去过新疆和西藏,但我想阿拉斯加应该和新疆西藏一样,具有一种独特的,震撼人心的美。这种美,不是小桥流水,花前月下的细致浪漫,也不是竹院篱舍,采菊南山的温馨闲适,而是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迈不羁,是那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泣下”的时空感动。正如诗人Robert Service 对着这片黄金沃土所吟唱的:
It's the beauty that thrills me with wonder;
It's the stillness that fills me with peace
它奇迹般的美丽让我震惊;
它平和的宁静使我充盈
阿拉斯加步步有景,处处如画。驱车穿行在郁郁葱葱的夏日雨林中,目击之处常见流水淙淙。冰山积雪在夏日解冻之后,或化作潺潺小溪,绕石而行,或汇集如河,一泻千里:
从安哥拉其开往Seward,三四百公里的行程,车在高速上跑,人在画中游。夏日的河水,波澜不惊,时有浮冰漂流其上。岸边的群山,黑色山石嶙峋,余雪在阳光映射下,将蓝天白云衬托得更加高邈。天地变得广阔深远了,人和自然的距离反而更贴近了。在这远离尘嚣,空气纯净得不含任何污染的地方,可以放松身躯,解脱思虑,自由自在地和自己的灵魂来一次对话。
曾经,有一句广告语随处可见“某某处几日游”.
现在这样的招牌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某某处深度游”。什么是深度游?我以为走马观花看景点是表浅的“到此一游”,观美景尝美食,体验民俗风情的是中度游,学习历史文化,了解深入景区生活的才是深度游。前两种游都只注重景,而深度游的主体和对象除了景之外还有人,有那些一路同行的游客,带队参观的导游,更有那些曾经和现在生活在景区土地上,创造了景区文化的本地人。阿拉斯加一行,让我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天涯相遇,把酒言欢,海阔天空,无所顾忌。在别处旅行,遇到的工作人员都只戴名牌,而在阿拉斯加,很多地方工作人员的名牌上还标志着此人的来处。饭店的招待来自捷克,旅馆的清洁工来自波兰,机场的地勤来自夏威夷,大吧的驾驶员来自德克萨斯。。。。。。费城来的导游和我一样都有个9岁的女儿,纽约来的酒保谈他女友来访时的趣事。阿拉斯加人口总数才60多万,每年夏天却要接待好几百万的游客,正是这些来自世界各地候鸟打工族,支撑着这一庞大的旅游业。他们五六月份来此,九十月份离开。打工的三个月期间多住在帐篷里。"夜晚帐篷里凉气袭人,要裹两床毛毯驱寒."
一个维修工对我说,“可是早上起来一出帐篷,呼吸着这么纯净的空气,面对这么美的雪景,值了。”
当我冒险乘机飞越麦金利峰并为此付出了头晕目眩,狂吐不止的代价后,大概是我的诚意打动了老天,第二天一早,麦金利峰含羞带怯地掀开了面纱,山姿绰约地隐现在远方的地平线上,
阿拉斯加是雨和雾的世界,首府朱诺7月份下了近一个月的雨,恰巧在我们抵达的那天雨过天晴,笼罩在雨帘雾帷后长达月余的著名雪山`Mendenhall Hall 终于露出了真颜。我对于摄影一窍不通,随身只带了个傻瓜机和 iPhone手机,可谓装备差缺,技不如人。但我知道很多旅游摄影者虽然相机昂贵,镜头齐备,却
未必能像我这样在降雨量全美第一的阿拉斯加赶上如此的好天气,能够在熟知环境的地陪带领下找到最佳取景点,拍下这幅反复出现在荧屏或报刊上的阿拉斯加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画面:
看到定格在我镜头中的那些参差绽放的紫色花朵了么?那是阿拉斯加的州(省)花。她迎风摇曳,美丽却不娇艳,顽强但不张扬。和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一样,这花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让人一见便铭记终身的名字 ------ 勿忘我。
(全文完)
相关文章推荐:
本园所有文字和图片均为原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