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323765184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两地泰伯庙之无锡篇(梅村)
(2024-01-02 08:39:34)
标签:
无锡梅村
泰伯庙
杂谈
分类:
游记参观
前文已介绍了位于苏州上塘街的泰伯庙,本文将介绍无锡位于梅村的泰伯庙,两地共同祭拜吴地的祖先.
梅里古镇,地处无锡新区梅村镇,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江南第一古镇,可谓是江南其他古镇的雏形。这里是江南历史的发端,西周周太王长子泰伯最早将中原文化传播到这里,后来在这里耕耘播种,代代相传,大江南北、太湖之滨都受到泰伯谦让和开拓精神的导化,为后世的文明礼乐之邦,繁华富庶之地奠定基础。
梅村位于无锡市东南方,距无锡市中心12公里,梅村古名梅里,乃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因让王位从陕西岐山奔吴至此建勾吴国时的都城。公元3200多年前,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这个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从中原到了现无锡市郊的梅村(也称梅里),开发了广大的江南地区,建立了吴国,因此梅村也被誉为江南第一古镇。以后姬昌继承了王位,就是赫有名的周文王,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八百年的周朝
梅村古名梅里,早在三
补
千二百多年前,西周周太王长子
泰伯
,为达成父王想立三子
季历
的愿望,偕二弟
仲雍
托辞采药,夜奔江南,拴马于
枯树桩。到清早,见枯枝上梅
花朵朵,喜出望外,顿悟此地当为宝地。于
梅村
是为其取"梅里"之名,断发纹身,从俗而化,将中原文化传播到荆蛮之地。勾吴之国,由此发
端;代代相传,终成一邦
。大江南北、太湖之滨
都受到泰伯谦让和开
拓精神的导化,渐成为
衣冠礼乐之邦。因此,孔子称其为
"至德",司马迁的
《史记》有三十世家,泰
伯位列"第一世家",东
利
汉恒帝敕令建墓立庙。如今,
泰伯庙
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梅村古称“蛮村”,因泰伯性喜梅花,曾带领群众广植梅树,陶怡心情,为了纪念泰伯开发“蛮村”的功绩,于是改为梅村。并将镇上伯渎河向南的一条支流称为“梅花港”,港上的桥叫作“梅花桥”,梅花港边的一条街道也叫“梅花街”。
泰伯庙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
棂星门前立有石牌坊,额题“至德名邦”四个大字,笔力奔放道劲,坊上刻有龙云仙鹤,形态生动传神.
牌坊的对面是照池,池上育一桥,名为香花桥。牌坊和香花桥均为明代遗物,距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了。
广场中央建有一座花岗岩高台,台上立有一只青铜大鼎,名为“德鼎”。
走过德鼎台,河边建有一座三叠式砖砌照壁。正面是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先生题写的“德让天下”四个大字。两侧翼壁上刻有“泰伯奔吴”砖雕。
泰伯庙大门.两侧竖立着木质的布局图和说明.
据载,泰伯是殷商未年周国人,古公禀父的长子。原居住在陕西歧山一带,因让王位于三弟季历,遂与二弟仲雍一道,从陕西来到江南,居住在海里,即今无锡县梅村乡。为尊重江南风俗,他们“断发文身”,与当地人民一道,共同开荒。他把中原地区先进的耕作技术岭授给江南人民,为使江南成为鱼米之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江南百姓崇敬他,前往归附者有千余家,于是,江南第一个国家——“勾吴”形成了。据《吴地记载》:“泰伯筑城于梅里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廓周二百余里。”所筑之城名为吴城,又叫泰泊城。为交通和灌溉之便利,泰泊还带领人民开凿运河。“当季开之,以备旱涝,一方居民,始得粮食。”人民为此感恩戴德,故称此渠为泰伯渎,又名为伯渎港
。
至德殿院内两边即是东西两庑,
各九间。依时间先后依次塑有
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
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
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
胡
、诸樊、余祭、余昧
候食
、僚、阖闾、夫差、季札、子胥、专诸、孙武等28人像
该像由无锡泥人研究所
断调迫超蒸具正级西照
所长,泥塑大师柳家奎主持塑制。像高4.5米
片
,头戴冕旒,手捧玉圭,身穿玄
审影罗未保仅
衣纁裳,为商周古帝
战灯完果玉优
王服饰,衣服上有日、
急加阿缩基唱需又主游
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末、黼、黻等十二章纹,脚穿赤舄
。泰伯像古朴庄重,高贵典雅,
完全符合历史人物的时代特点。殿内有历代修庙碑记13块,其中有明王鏊的《重修
式消服念完烈
泰伯庙记》、钱荣的《泰伯庙赡田记》。这是泰伯庙最早
的两块明碑。殿上高悬赵朴
初所书"至德高风"匾额。至德殿前重新制作了竖额
。殿上有台湾泰伯后人,台中
吴氏宗亲会理事长所撰对联:"至德无称,八百开基绵世泽;天伦信美,千年遗
范在人间
三 让
殿
三
皇
殿
至德殿后有古
井,四面有围栏,中为井台,圆井一眼,上覆青石井栏圈,留有水绳磨损的沟纹。井后立四角亭,四面围栏,后墙有黑色阴文石刻,由今人所写,镌唐宰相、无锡邑人李绅凭吊泰伯诗:“至德今何在,平墟井有泉。梁鸿重浚后,又历几多年。”建泰伯庙后,一直是泰伯庙的厨房用井.
为纪念泰伯开发江南,宣扬他三让王位的“至德”,歌颂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伟大功绩,从汉代起,人们分别在泰伯建吴和开拓的梅村镇,以宅为祠和庙,在铁山上建造了泰伯的墓——皇坟,在惠山建了泰伯殿。现在的梅村古镇周围有三华里左右,即上古泰伯城的内城,为江南最早的古城。可惜古城的遗址、遗迹,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埋没荡尽,徒有“故吴墟”之称了.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秋游东山紫金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