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山
公
园
虞山公园位于常熟古城北部虞山之麓,占地22.1公顷。始建于1931年,初名“常熟公园”,
1950年更名
“人民公园”,1984年更名为现名。公园依山傍城沿明城墙构筑,景观随地形起伏,错落层叠。茂林浓荫掩映亭榭桥廊,布局自然,愈见风光旖旎。

乘坐常熟公交车到北门大街的“虞山公园”站下车,就可看到虞山公园的大门,实际上虞山公园是开放性公园这里仅是入口之一。

虞山公园景色宜人,自然风光与人工点缀浑为一体。全园分前、中、后三部。前部有景点倚晴楼、栗里茶室和卷云石;中部以水面为中心,是全园景色精华,亭、榭、曲桥四布,富有江南园林特色;后部虞山亘绵,秀木拥翠,以自然山石为主,山野韵味甚浓。
上图为虞山公园靠北的一部分景点分布情况。

湖心亭及其周边是虞山公园主要景点之一,湖心亭为建园时所筑,桥作九曲,亭在湖心。这一带池水为旧时“观音潭”遗迹。亭上曾悬南社诗人朱剑芒书“在水中央”匾额一方,匾已毁去。池中近年投放了2000多尾观赏鱼。绕池四周,遍植了枫树、桃树。泛舟湖中,颇多佳趣。

夕照榭位于湖心亭北,为半舫式小榭,亭、榭临水,相映成趣。每当落日斜照,景色优美。亭中有石台一座,厚二寸许,石质桌面呈褐色,中有深色竹叶纹,极似玛瑙,重实,非十来人不能移动,为罕见之物.

倚晴园就在镌刻“虞山公园”名称的大石后方,应是进入公园最近看到的一座精致小巧的游园。

倚晴园里面设有茶座,很是清净。这座倚晴楼是1979年建成的。1985年以楼为主景,又建晚翠亭、归飞亭和百米曲廊,围以青砖黛瓦成园。当代建筑大师陈从周题额。

栗里茶室在卷云石北,掩映于高大的栗树林中。栗里之名,取陶渊明“栗里故居”遗风之义。

麻栗树林下面摆着百十来桌凳椅,每天早晨,栗里茶室座无虚席,这里,
建筑陈设清雅宜人,室外花木扶疏,游客在此品茗憩息,园内景物历历在目。

卷云石位于栗里茶室前。此石高3米,最宽处约1.5米,其状舒展如云,形态奇特,正中镌刻邑人、燕谷老人张鸿题书“卷云”两大字,旁镌“刳神胎,出灵氛,一舒一卷为天下云,丙子六月燕谷老人题”。卷云石灵秀轻盈、临风欲飞。此石系从辛峰巷燕园移来,原为明代钱谦益宅后花园中遗物。清雍正时析县,琴川河以东划入昭文县境,钱宅部分被改建为昭文县衙及城隍庙等。民国后,又在其地兴建虞阳小学,石即立于城隍庙后之学校操场一角。约30年代初,县长谭翼扩建监狱至操场,遂将其移至正筹建中之常熟公园。


双茆亭(亦称紫藤双亭)在湖心亭南,隔水相对。建园时拟在此处筑一船厅,未果,改作紫藤棚架,两端之亭合称为“双茆亭”。此双亭呈六角形,竹结构,顶部覆以茅草,饶有野趣。

枫树是常熟的市树,枫径是虞山花木的主题,每到深秋,枫叶正红,层林尽染,更是美不胜收。

青枫、银杏、山胡椒、栓皮栎林中,石径歪斜,曲径通幽。想象中每到深秋,片叶争艳,风动枝摇,满树生辉,定是一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

枫径石道边的挹翠亭,此处树叶草丛更加翠绿茂密。

听松泉在园之西北角旧城墙旁,亭为六角形之半,也叫半亭。附近多松树,可听松涛,旁有泉,即名听松泉。

挹秀园,藏在绿荫之中,园内有常熟流派千姿百态的盆景展示;环翠小筑,幽静雅致,更有元代的名石沁雪、水浪、响石,大可欣赏玩味。

挹秀园中的长廊。

这是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时刻,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来常熟曾在此栽植纪念。图为紀念碑乒乓球拍塑雕。

王石谷亭1973年迁建,在园中西部山腰间。亭作长方形,在松风亭上,拾级可登。邑人王石谷为清初名画家。此亭从北门大街50号原王石谷祠中迁来。亭内正壁上原嵌有《石谷先生骑牛还山图》,为王石谷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离开清宫画苑时,宫廷画家扬州禹之鼎为表惜别之情绘赠,后裔孙镌于石置王石谷祠内。此一珍贵文物,已由市文管会取下保存。

“泉石琴鸣”以城墙为背景,墙式拱桥骑跨山涧,流水潺潺,山石粼粼。

虞山公园里茶室有好几个,各有特色,见路边的这个指路牌就可发现上面竟有三处是茶室,除了栗里茶室外半山上分别还有饮绿轩与半山轩也是茶室。


映山湖面积15000多平方米,湖面宽广,配有石桥木栈舫亭音乐喷泉,湖水清冽,倒映青山。

七 孔 桥

湖 畔 木 栈 道
虞山以城墙为界,城墙以上为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墙以下为虞山公园。而虞山城墙实际只是常熟城墙中沿着虞山的一段,圈进了虞山的东麓,西南-东北走向,长约1400米。城楼虞山门在中间,往西南城墙延伸至西城楼阁、阜成门,往东北至镇海台。

虞山城墙始建于唐代武德年间,距今有1380多年历史,原为土城,1341年至1368年由土城改为砖砌城墙,1553年曾经重建城垣。城墙在历史上几经重修,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现代在明城墙基础上修复的。

据说虞山城墙旧有老城墙段仅存200米左右,其余都是近年新扩建的。这是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城垣遗址”石碑。

镇海台,常熟古城的北大门俗称旱北门,现已不复存在。向东弧形而去的马路就是在古城墙基上建筑的环城路。古代出这北门可到达长江岸边登船入海。海洋辽阔无垠,人们驾船入海都希望自己能征服海洋平安归来;海洋不仅给人们带来财富,台风大潮、江洋大盗也会给人们带来威胁;为祈求生活安宁平和,所以人们将这向北城门叫“镇海门”。这个城台也就得名“镇海台”。

虞山城墙景区之虞山门.常熟城墙建于南宋建炎年间。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领常熟,把土城墙改为砖砌,以加固城防。明嘉靖年间,倭寇常通过长江潜入,劫掠常熟沿江村庄,渐有掠城之势。时任常熟知县王鈇发动民众捐款筑城,并改虞山门为镇山门,以振威武之气。现存的过山城墙修于1993年—2006年城高7.68米,宽5.44米。虞山门上建有重檐式城楼,古朴轩昂,威武俊明。

吴
地
先
贤
遗
址

常熟是吴文化重要发祥地。先贤遗址位于虞山东麓,占地面积11万多平方米。包括吴文化的奠基者、商末“让国南来”的先贤仲雍,被周武王正式封为吴国之君的第五代吴王周章,春秋“孔门十哲”之一的南方夫子言偃等墓地,及清权祠、崇祀堂等丰富历史文化遗迹。漫步广场,巨石嵯峨,古柏林立;踏访遗址,缅怀古人,追思先贤;顿悟江南文化之渊源,感佩吴越人文之精神。
言
子
墓
言子,名偃,字子游,常熟人,曾到鲁国就学于孔子,勤奋好学,以文学见长,学成南归,道启东南,被尊为“南方夫子”。言子墓初建于西汉,经历代修建,乃有现代宏大规模。墓门面对北门大街,墓道延伸至半山腰。

从北大街进入言子墓道,首先看到的是第一座冲天花岗岩石坊,三门四柱,上书“言子墓道”四个大字。这是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言氏后人言汝洙等奉皇命修建的牌坊。这个石坊与常熟的另一位先贤仲雍的墓石坊并行,相距不过100米。入口旁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言子墓”石碑。

走过“言子墓“第一个石坊,要跨过一座石桥,此名“文学桥”,桥下有一条小溪名“影蛾川”。这些都是在乾隆年间为纪念言子修建的。

墓道第二座石坊是乾隆首次南巡(乾隆十六年,1751年)时,言氏裔孙迎驾苏州,得御书“道启东南”四字,所建的石坊。石坊为花岗石冲天式,高4.71米,通宽10.05米。石坊中间正面镌刻“道启东南”四字.背面镌刻“灵萃勾吴”四字。“道启东南”是赞誉言偃对启蒙了东南文化所起到传道者的巨大贡献,

“道启东南”石坊左侧山坡上有座三间祭殿,名“崇祀堂”,殿正中墙上画有一幅线刻言子像,为近代新建的建筑。

崇贤祠侧有“墨池”,而在常熟城内的言子故居中有一处墨井,均传为言子书写时所用。

再向上,墓道边有一座古老石亭,重檐歇山顶,很有历史年代感。据说是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造的,亭正中悬挂着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第五次南巡时御书的“文开吴会”匾额。“文开吴会”也是赞扬言偃的传道使得中原文化对江南(吴地)打开了大门,说的是他对江南文化的贡献。

两侧还分建单檐御碑亭,亭内放有乾隆年间的御制祭文的石碑,如今只剩残碑,上面的祭文字迹依稀可见

踏着台阶继续向上攀登,前面就是第三座石牌坊,也是言子墓道最早建立的石坊,坊额是“南方夫子”。石坊前有两只石狮子守护着,石狮子的形态憨态可掬。这座石坊是雍正年间由江苏布政使鄂尔泰所建,意在赞颂言子是孔子在南方的传人。
过了第三道石坊,后面就是一道黄色的围墙,。入口处一侧有言子墓道的简介的指示牌。

墓冢封土直径约3.5米,高1.6米,外设罗城、拜台及围墙,坟圈内有明清墓碑各一,分别刻有“先贤子游言公墓”、“先贤言子墓”。墓周围尚有“龙头石”。


吴地先贤遗址广场
仲
雍 墓
仲雍墓位于虞山东麓,墓坐西朝东。四周巨石嵯峨,古柏林立,整个墓区占地约2160平方米。
是常熟有历史考证的最老古墓,距今约有3000余年,1956年10月18日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仲雍,又名虞仲,为殷末周族领袖古公旦父(周太王)次子,为避位与兄泰伯同奔南方(今无锡、常熟一带),并“断发纹身”,与民同耕,立为勾吴,泰伯无子,由仲雍继位,成为吴君,殁后葬于常熟乌目山,乌目山因而改名为虞山。


墓道第一座牌坊是位于北门大街仲雍墓道前的由仲雍裔孙周土烈、祖烈等表请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敕建先贤仲雍墓门坊”。

第二座牌坊是“南国友恭”坊,位于离第一座牌坊近百米远的山麓墓道上,系仲雍裔孙周榮等建于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牌坊明间背面匾额上题书“让国同心” 4个楷体大字,由江苏督粮 道胡文伯题书。明间正面匾额上题书“南国友恭”
4个楷体大字,两根中柱上镌刻楹联,上联为“道中清权垂百世”,下联为“行侔夷惠表千秋”,由江苏学政曹秀先题书。上联的意思是说仲雍清廉淡泊,不贪权位,道德高尚,因此名垂百世。下联的意思是说仲雍的高风亮节足以与古代逸士贤人夷逸、柳下惠相提并论,既能放弃高位,又能降志辱身,忍辱负重,甘受委屈,因而千秋万代受到人们的称颂。


再向上便是第三道牌坊,隆十为清乾年(公元1745年),常熟知县张耀璧所建,额刻“先贤虞仲墓”,坊柱上刻江苏参议程光炬所题楹联“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背额刻“至德齐光”。为什么仲雍又称虞仲呢?原来仲雍是泰伯之弟,陕西周太王次子,周太王姓“姬”,因此“虞”不可能是仲雍的姓。但据史料记载,仲雍的曾孙有一个叫虞仲。《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句吴国之世次为:泰伯嗣位于仲雍,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周章的弟弟被周武王封国于夏墟——虞(今山西运城附近),故名“虞仲”。仲雍的曾孙叫虞仲,仲雍本人为什么也称虞仲呢?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曾在他写的《吴郡志》中作过解释。他认为:仲雍是周章弟虞仲的始祖,而虞仲被周武王封国于虞,后人把虞仲的封国“虞”的名称冠于他的始祖仲雍之前,所以仲雍又称虞仲。


墓碑依次为“ 商逸民虞仲周公墓”;
“先贤虞仲周公墓
”; “先贤虞仲周公之墓”。
清
权
祠

清权祠是为纪念三千多年前开创吴文化的圣贤仲雍而建,始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大门上方悬挂匾额“清权祠”三字为曾国藩手迹。祠堂内设仲雍塑像、《吴国疆域变迁图》、勾吴古国至春秋后期《世系表》、左右碑廊刻有历代名人歌颂仲雍诗句等。


清权祠在仲雍墓道边上,是拜谒仲雍的祠堂。正中是仲雍像,顶上匾额“让德高风”孔子曾在《论语》中称赞仲雍“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祠名即取其中“清”、“权”两字。“隐居放言”意为隐居独善,放弃言谈,不论世事;“身中清”意为淡泊名利,持身高洁;“废中权”意为隐居自废,符合权宜之道。“清权”二字是赞扬仲雍让国的高风亮节。


碑廊新安朱熹记的碑刻。“熹惟三代之前
帝王之兴
率在中土
若句吴之墟
则在要荒之外
自太伯采药荆蛮
得其民
端委临之
而虞仲之后
相传累世
乃能自通于上国”。
周
章
墓

在虞山东岭,仲雍墓南侧,还有周章墓。墓碑上刻有“古吴王周章陵墓”字样。周章是仲雍的曾孙,吴国的第一代国君,《春秋》、《左传》称他为吴子。仲雍的侄姬发(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后,派人来到江南寻访泰伯、仲雍的后裔,得知周章已成为吴国的国君,就加封他为“子”爵。周章墓现有墓堆、罗城、拜台、墓门、墓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