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江震泽古镇

(2017-09-04 13:50:27)
标签:

震泽古镇

师俭堂

慈云禅寺

文昌阁

分类: 景点留影

 

      震泽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318国道和沪湖高速公路穿越震泽古镇北,处于大运河支流-塘河, 水陆交通便利。震泽古镇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之乡,主要景点有师俭堂、慈云寺塔、文昌阁,王锡阐墓等,为国家4A级景区,2001年已列入国家级省重点保护古迹。

      从苏州到震泽,班车很多,到达震泽汽车站后乘公交301或302到师俭堂站下,就三,四站路,这里就是古镇的西首。游览由此处开始。

吴江震泽古镇
                                    古镇路口的导游图及景区简介。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震泽古镇沿河展开,在頔塘河北岸名叫宝塔街,因慈云寺塔而得名。街东起禹迹桥,西止斜桥。二者距离368米。宝塔街的特点是“直”,从街西口的仁里坊入口处,就可以一眼望穿到街东口,慈云塔遥遥在望。

    上图是宝塔街的西入口,宝塔街西段较窄,最窄处不到3米。

吴江震泽古镇

      震泽古镇上的古建筑师俭堂是该地的标志。师俭堂宝塔街西首即靠近古镇入口处。师俭堂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院内仅半亩多却亭台楼阁俱全的“锄经园”。因此,师俭堂被誉为江南的“大宅门”。
1995年师俭堂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师俭堂的第一进濒临震泽市河——荻塘,通过“眉毛天井”与第二进连通。第二进北临宝塔街,为店铺。第二进至第三进中间为宝塔街,图为两边山墙上开有券门,门额“仁里坊、

吴江震泽古镇
    师俭堂的主人本姓徐,是震泽的望族。亦官亦商的徐家,一座宅院占地二千多亩,共有大小房屋147间,却取了个堂名叫师俭,有人说是崇尚节俭之意,可也有人说主人是别有深意的。师俭堂坐北朝南,三面临河,可前门上轿,后门下船,水陆称便。

吴江震泽古镇

      师俭堂占地2700余平方米,面阔五间,六进高墙深宅。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而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

师俭堂布局极为规整严谨,前后六进总开间误差小于5厘米,显系一次建成。若每间洞开,可以从河埠一直望到第六进厅堂上的屏门,庭院深深,体现了封建时代的门第造型。师俭堂地势从第一进到第六进缓缓抬升,前后高差45厘米,六堵马头墙也一堵高于一堵,以应"步步高升"之谚。

吴江震泽古镇
     师俭堂第一进濒临震泽市河,推开后门,有两落水“人”字形的河埠,以前曾经舟船交会,商贾云集。这第一进楼下是徐家的米行,门内大厅中央有巨石铺地,用以起卸过秤谷米。大厅两侧是粮柜,二楼是账房。1950年后,这里变成生产资料商店,水浅季节,街坊邻居的私家河桥口水枯,就来这里淘米洗菜打水。

吴江震泽古镇

                                                  后门的河埠。

吴江震泽古镇

          这里的大顺米行有点象甪直的万盛米行。


吴江震泽古镇

    师俭堂建成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偃王之后明代徐旷的十四世孙徐汝福所创。徐汝福,字寅阶,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卒于光绪元年(1875年),官至礼部郎中。徐氏亦官亦商,所经营的丝经、米粮两业在震泽都是首屈一指。徐氏家族建房颇多,号称“徐半镇”,师俭堂即是由徐汝福于同治元年(1862年),也就是于他就任江苏省抚恤总局局长后两年,在毁于咸丰十年(1860年)兵燹的徐氏旧宅上建造的。

吴江震泽古镇

        第一第二进之间有东西各有一个窄窄小小天井,左右对称,宛若眉毛,故称“眉毛天井”,可通风采光,又使两进之间有分有合,若即若离。第二进北临宝塔街,为店铺,曾开设帽庄、烟纸店、铜锡作、丝线店。

    从第二进走至第三进,须穿过宝塔街,主人便在两边山墙上开了券门,券门砖刻题额“仁里坊”,于是街道就像宅内的一个狭长天井,家人们穿街时仍有走在家中的感觉。第三进门厅临街是一座四米宽的木雕门楼,六扇墙门,门楼上面三根月梁上的雕刻精美。第一幅是状元及第的故事,第二幅是刘备去东吴招亲,诸葛亮驱船前来迎接,第三幅刻的是“福禄寿禧”四神。破四旧时候,这些木雕中不少人物被凿去了头或脸,颇有点吊诡。小时候印象中进门的门槛极高,跨过去要费点力气,自然,现在看也不过略高而已了。据说这是风水上的一种讲究,门槛做得高,可以防止邪秽进门,同时又让家里的财和运不往外流。
    这一进临街,原先也是商铺,店面是排门板,民国年间曾开设帽庄、烟纸店、铜锡作、丝线店,后来是做了生产资料商店的仓库,大门通常是紧闭的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第四进是敞厅,面阔五间,进深21米,通高9米多,两侧经轩廊通往厢房。中间三间为正厅,是整座师俭堂的中心,厅内悬挂两块匾额,上面一块是“钦若师俭”,下面一块是“师俭堂”。堂匾的前面以前还悬挂着两道蟠龙金框圣旨。正厅依照官府厅堂式样营造,柱石粗壮,雕梁画栋,极具官宦气派。柱上刻有楹联,前柱楹联:“东鲁雅言诗书执礼;两京明诏孝弟力田。”讲的是儒家道德,耕读为本。后柱楹联:“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功崇唯志,业广唯勤。”那是徐家治家立业的准则。梁柱间六对枫拱,雕卷叶花纹,金碧辉煌。俗称“纱帽翅”、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正厅两侧经轩廊通往左、右厢房,右厢房内设财神堂,——以前的百姓还是有敬畏之心的。左厢房内是以师俭堂徐氏家族崇尚节俭为主题的小型“俭文化”展,当然如今是不用节俭了,几亿几十亿的钞票堆在家里长白毛,花费都来不及,徐寅阶这等土包子是做梦也梦不到的。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师俭堂内部装饰尽善尽美,其各类雕刻就成为一绝。无论是砖雕、木雕、还是漆雕都精雅别致、形态生动。图案细腻生动、惟妙惟肖。有人物花鸟、神兽吉祥等,还有一些与古镇历史人物传说、名人诗文相关,布局形式丰富,雕刻手法多样,既古朴庄重、典雅美观,又饶有趣味、耐人寻味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院中有一个占地仅240平方米的锄经园,是我国最小的园林,但设计巧妙,园内建有亭台楼阁,游廊假山,假山下有山洞,上有半亭,高低错落有致,是设计最精巧的江南园林。非常值得园林设计人员从中吸取设计经验,单位和个人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进行庭院设计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第五进墙门又是水磨青砖雕刻,原题额为“永思修慎”,徐家祖先觉得须持之以恒修身养性,谨言慎行,做到仁义孝廉;但革命派认为仁义是愚蠢的代名词,那讲究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的宋襄公不就是前车之鉴么?所以“修慎”是绝对要凿掉的。
    第五进是徐宅堂楼,底楼为明三间厅堂,堂上悬挂“贤德瑞昌”匾额,是主人宴请宾客、家族团聚的地方。楼厅后侧的一左一右,均设有楼梯通向二楼,并经走马楼与师俭堂第六进环通。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第六进为内眷居室。现在仿当时习俗布置成绣房、闺房、小书房、洞房、妆房等,楼上以厢楼贯通。厅上格扇屏内裱以书画,富有书卷气息。内宅东面是益寿轩,是徐寅阶的母亲念经礼佛处,西面是厨房和杂物间。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出师俭堂沿宝塔街往东走,不远,就是慈云禅寺了。


吴江震泽古镇


       据介绍震泽古镇慈云禅寺创建于宋咸淳年间。明正统中重建,旧名广济寺。明顺年间赐今额。中有浮屠五级,相传三国赤乌13年初建,明万历五年寺与塔均重建。
    自明万历至汪康熙、乾隆、道光历朝多次增建殿宇堂轩,成为吴江区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历代高僧辈出,明有道泽、慈林,清有净眼、超伟法师及断手誓修天王殿的化主天衣僧。古刹名寺历来文人游踪不绝,留下诗篇甚多。历朝历代,有无数诗人赞美、吟咏过这座古寺,只要是游历过古寺的人,无不被它的优雅和古朴所倾倒,至今,慈云禅寺仍然是震泽的一座标志性的建筑。

    这里的慈云塔其历史追溯久远:赤乌三年。该塔为六面五级,砖木结构,高 38.44米,由塔壁、回廊、塔心组成。自第二层起每施平座腰檐,并辟有三面壶门,开口方位上下相错。第四层有楠木刹柱直透顶端。塔刹由铁质覆钵、仰莲、相轮、宝盖、宝珠、受花和铜质宝瓶组成。铁链分系六角,角端挂有铜铃。铃称檐马,俗呼惊鸟。风过铃响,回荡空中。塔内有木梯可迂回拾级而上。


吴江震泽古镇

       禹迹桥跨古頔塘。清康熙五十四年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乾隆四十年修,乾隆四十四年重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面宽4.30米,桥全长43.50米,南堍宽6.20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跨径10.45米,高5.56米。
    当地民间对禹迹桥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地官员在着手重建禹迹桥时,特请了善刻碑文的江南名匠张石匠雕琢石桥东西两面的对联。经过一年紧张施工,桥虽然建成了,但桥旁由页塘河两侧的驳岸却尚未修复。此时,乾隆出巡的船队已离县境不远。急中生智,地方官员督令军民用沙袋叠成驳岸。当夜乾隆的龙舟沿着由页塘河向震泽缓缓驶来。镇上的居民闭户关窗,不敢偷窥。地方官员在桥畔设香案跪迎圣驾。

吴江震泽古镇

     慈云寺塔位于禅寺山门内庭院中,开门见塔,仰视塔顶,高耸入云,令人肃然起敬。慈云寺塔,是一座砖身木檐的楼阁式塔,六面五级,总高38.44米,塔底层有回廊,每边长7米。慈云寺塔外观翼角轻举,玲珑挺秀,塔内置有楼梯,可登临。为吴江八景之一“慈云夕照”,关于慈云寺塔为何又叫“望夫塔”的美丽传说,平添无限情趣。

吴江震泽古镇

    原来“慈云”是一个女子的名字,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个凄婉的传说,一说是三国时,孙权将孙夫人尚香诓骗回东吴之后,孙夫人因思念夫君却终不得见,无奈之下,国太下令建此塔,让她登塔西望,寄托绵绵思夫之情,因此,那时的此塔名为“望夫塔”。到了北宋时,宋徽宗的女儿慈云公主避难震泽,重修此塔,遥望北方,期盼父皇早日南归,此塔遂更名为慈云塔。

吴江震泽古镇

         在塔的东南隅有一座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于清乾隆时建造的单孔拱形石桥——禹迹桥,与宝塔互成呼应,构成了“拱桥塔影”这一水乡特有的自然景观。
吴江震泽古镇

      微风吹过,慈云塔檐下铁马铮铮,对面大雄宝殿里梵音阵阵,顿觉心旷神怡,烦恼尽消。登塔远眺,震泽美景尽收眼底。无论是初到此地的游人,还是重返故地的游子,到震泽,都必定要游慈云禅寺。一踏进古寺,凡尘俗事顿时成了过往云烟。心情,会觉得宁静和安然;脚步,会变得轻松和惬意。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慈云禅寺再往西就是文昌阁了, 源自天目山脉的荻塘河越镇而过,在镇东河道南侧近岸处,有一土墩,将河水分为两支,故俗称“分水墩”。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墩中央建造了文昌阁。道光二十二年(1840年),震泽人徐学健等人又重修了文昌阁,成为震泽一个新景观。
吴江震泽古镇

    文昌阁两进,前为山门,宽三楹。后为阁,高三层,单檐歇山顶,四周皆窗,琼阁连通玲珑剔透,甚是轩敞。文昌帝君神像供奉于阁上。清人张芹以"水流天目至,山色洞庭来"来描绘重九等阁所见,极为精到。江南山水一览无余,致人心旷神怡。现存建筑为近年重建。


吴江震泽古镇

      自古以来,震泽崇文重教,向往科举。每逢春秋府县考试,考生们都怀着虔敬的心情,乘船登阁,焚香祷祝,但愿得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即使初入私塾的儿童,也跟着长辈、塾师登阁叩头,祈求点拨开智,前程无限。文昌阁登临寄托着震泽历代莘莘学子的期盼和理想,他们对仕途的憧憬的同时,也包含着回报母亲河哺育之恩的美好愿望。

吴江震泽古镇

      阁内底层供奉魁星、文昌帝君、财神像。左边那个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长两角造型的就是魁星,传说其主宰文运,是文昌帝君的侍神。它左手握朱笔、右手持墨斗,它点中谁,则某人就文运官运亨通,青云直上;魁星左脚后翘,右脚金鸡独立于一条大鳌鱼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不过这一个魁星左手的笔好象不在手上。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吴江震泽古镇

      文昌阁游毕返回时,我们走的是河道南面的街道,仍是江南典型的水巷,建筑古色古香与河对岸的宝塔街差不多,但少了些商铺就显得冷清多了,沿路有一个菜文化展览馆和一个农机具博物馆,规模不小,但参观者寥寥无几。一会儿我们就回到古镇刚才的入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东山启园
后一篇:黎里古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