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园,俗称席家花园,苏州东山著名旅游景点,始建于1933年,由旅沪工商业者席启菘个人出资建造工程费时三年,耗资10万银圆。园林位于太湖之滨,依山傍水,风景独好,为江南少有得山麓湖滨园林,园内藏山纳湖,异步易景,既融苏州园林小巧玲珑,曲折幽深的艺术特色,又具脉接七十二峰,波连三万六千顷的粗犷气魄。整个园内厅堂轩榭、廊舫斋馆,花径曲桥,散落其间,与天然山水浑然一体,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

启园坐落在东山太湖之滨,背山面湖,占地70亩,号称"临三万六千顷波涛,历七十二峰苍翠"的启园,尽得湖山之胜,园内茶叶成片,桔树成林,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移步易景,"东山康熙御码头"、"古柳毅井"、"古杨梅"为启园三宝。图为启园门前的环山公路和大门外照墙。

门前照壁粉墙上是启功所书“啓园”二个大字,照壁下植疏竹、红枫,置太湖石,成就一幅淡雅的图画。

走进屏墙是一个停车场。进园检票口的门厅是三间坐北朝南的硬山顶建筑,中间黑漆大门,锦文格垂罩,有三步石阶,两边是门房,门前一对石狮。

牌匾上“启园”二字为书法家启功先生手迹,两侧的楹联为:有山有水有林亭映带左右,可詠可觞可丝竹怀抱古今。中间屏风上是一幅启园的彩色全景图。

屏风背面的启园文字介绍。启园原为席氏所建故称席家花园,四十年代后期,启园易主杨湾人徐子星,由于徐氏又名介启,所以沿用启园为园名。


启园的简介和导游图

跨过门庭,便是一个庭院。左首前往柳毅井,此处传说为神话故事“柳毅传书”的遗迹。附近还有龙女庙和白马士地庙,相传柳毅传书,曾系白马于此。太湖边有一石壁,传为柳毅叩壁问讯之处。井边有明正德五年(1510年)大学士王鏊题刻的石碑。此为启园三宝之一。

相传神话故事《柳毅传书》的柳毅就是从此井进入龙宫的,井以此得名。井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南宋《吴郡志》即已记载此井。井圈为浮康石凿成,苔痕班驳,古趣盎然井似不深,可俯身探鞠,而旱涝无盈沽,风要亦不浊。井水香甜津润,异于它井,历史上为东山名泉之一。明代东山大学士王鏊于正德九年(1514年)手书“柳毅井”三字石碑,至今尚完好。

柳毅井北有柳毅亭。亭壁镶石碑。刻有明末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梅春的一首诗。“仙井辘轳音,原泉泻桔林。寒添玉女恨,清见柳郞心。绠短书难到,双鱼信岂沉。波澜长不起,千尺为情深。”


庭院由门厅、敞轩两座建筑组成。门厅为两坡式江南传统建筑,古色古香,精致美观。庭院迎面的隔墙中部。嵌叠湖石假山,水流处垒霜堆雪,溅珠飞玉;水静处凝碧凝翠,清澈似镜。

敞轩骑墙而筑,有句谓“倚垣半屋成敞轩,留得月洞开异景”

柳毅井边贴墙而筑的半亭,也以“柳毅”命名,小巧玲珑,古意盎然。平淡中藏非凡、愚拙中藏奇妙的柳毅并、碑四宜楼,不同角度有不同形态。从前面看它是台,从后面看它是楼,从左边看它是亭,从右边看它是阁,变化多端,景象各异。

花园布局以水为中心,建筑安排都随高就低,大楼小亭都面向水池。长长的复廊横贯园中,复廊右侧是清代建筑融春堂。

融春堂,清代木结构样式厅堂建筑,园名取自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春光融融”之语,表达出对自然风光的歌咏和对幸福的向往。堂前的一副抱柱联引用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翠微榭前景。抱柱联为:一溪烟水明如画,千顷桑田谁并耕。颇有诗情画意。

阅波阁,敞轩之北。两层,面东,前有一小池,垒黄石,置曲桥。一副抱柱联为:花气芝英敷五色,乡云湛露渥三霄。

阅波阁底层门联;草色全径细雨后,花枝欲动春风寒。

园中。东西向的小河不止一条。远望东边的是挹波桥,拱形。桥外便是烟波浩渺的太湖。

镜湖的南出口有水面东去与太湖相接。这里的水面有廊桥与镜湖略作分隔,颇有拙政园“小飞虹”之趣。复廊隔而未隔、界而未界,以增加景致的层次感。

出阅波阁的回廊转角处,壁上嵌《启园记》石碑一块,钱仲联先生撰文,除介绍启园的沿革变迁外,还将启园和云南的大观楼相比,大意说滇池大观楼所有的启园都有,且启园倍蓰于前者,大观楼雄视于西南,启园则胜之云云、

20 余米的一条长廊,横贯园中,长廊中间筑一高墙,一隔为二,此法在建筑上谓之“复廊”,这是园林建筑艺术家为了追求曲折、隐蔽、深邃,增加园景的变化和层次,防止一览无遗而使用的手段。复廊的隔墙辟图案各异的漏窗,隐约可见被隔断的园景,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游之不尽之感。复廊尽端及两侧缀以亭台,愈臻古朴雅逸,

长廊经过的抱翠轩,下有石台石凳可稍事休息。

园内的主体建筑四面厅----“镜湖厅”最为壮观。环绕镜湖厅的水池名“镜湖”,水中游鱼晃动。沿池四周堆叠假山,灵巧的太湖石形态各异。离镜湖不远,有一方形荷塘,荷花盛开,清香四溢。镜湖外侧,一条小河濒临太湖,河上有两座古典式拱桥横卧清波。

镜湖楼中堂局部。中堂画是一幅康熙南巡图,御驾正行进在御码头上。抱柱联为:绍闻衣德千秋凛,景福鸿禧百世凝。堂额匾题宸幸堂。堂前柱的联为:湖上山水画不如,园中草木春无数。

园西北的“花园别墅”。马头墙上的图案为传统的“凤穿牡丹”。此处也立有“启园”园标石刻一方。

环绕大半个“镜湖厅”的宽广水池名“转湖”,池周以湖石砌成高低参差的驳岸,其上拟态假山小巧,不以奇峰深壑、曲折窈窕取胜,而以疏密相同,模拟“独角兽”,“狮子头”等动物形态见长。池南用湖石筑造拱门,门内有临水钓台。环湖花木浓茂,引自太湖的池水清漪荡漾,阳光透过四周山影折射池面,呈现千变万化的岚影波光如同活动画卷,别有幽趣。炎夏凉气宜人,春天繁花似锦,缤纷满池。“转湖”外侧是一条濒临太湖的小河,河上跨有石桥。小河临太湖的河岸筑成长堤。

在堤的靠近御码头一端筑有湖石假山,虽不高大,但峰峦洞谷盘曲。

镜湖朝前,过环翠桥,来到太湖边的御码头。从凤穿牡丹,沿湖岸,经假山也可到达御码头。

御码头前有大小两对石狮,后面是一座冲天式石牌坊,牌坊四柱三间,四根柱头上雕盘龙云纹。正匾上是“光焰万丈”四字,两边石柱上的楹联为“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光焰万丈”,是康熙帝为东山设馆编纂《大清一统志》而题赐。牌坊两侧只有竖联不同,朝东一侧是:湖海尚浩气,松柏有本心;朝西一侧是:人得交游足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牌坊后一条约五十米长的石堤伸入湖中,石堤前端是一个正方形的平台,四周以石栏围之,栏柱上雕石狮。平台上的碑亭为八角重檐攒尖顶,亭中立石碑,上书“御码头”三字。

周围湖光山色,望过去御码头北面是东山宾馆属地,风景一样美妙。
其实启园东临太湖,其南面、北面及西面,被东山国宾馆三面包围。党和国家 领导人、外国元首,每来苏州,很多多住在东山国宾馆。图中建筑就是国宾馆的。启园与国宾馆有门相通,宾馆贵客可不经公园大门,直接进入启园。启园似乎是国宾馆的后花园。

御码头栈桥直伸太湖之中。

御码头碑刻,三字为清宰相刘镛所写。

栈桥顶端是御碑亭。亭额题字两个,一个是异体字,另一个是“二”字,异体字是大写的“风”去掉外框,(虫字上边加一撇),两个字的意思是“风月无边”(类似于字谜)。

1996年9月9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和夫人造访了位于太湖之滨的启园。并在在这里留下了一块字碑,用中英文表达了他们对启园的赞美。“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永远使人心旷神怡”。

御码头往南沿湖不远处的浮翠榭,大门紧闭,岸侧有匾额“空山云雨”两边抱联:鱼跃清波澈,鹭啼众绿深。

绕到水榭堂前,大门依然紧闭,上有匾额”流水行云“。抱联:山水闲情观所寄,咏觞乐事畅其怀。

水榭堂前露台有石台石凳,此处与御码头碑亭景观互补,是休息,观湖,摄影的最佳地点。

在园子东面的高处向西望去,翠微榭及周边河道及长廊。背后就是启园外西面的东山宾馆了。

启园三宝之一的古杨梅树前有一石碑,从碑文看古杨梅树似乎并非康熙手值,圣驾只是在此休息过而已。

杨梅树是有些年头了,主树根已折断,所余树杆均用钢丝绳加固。


这处水面的北岸是园中又一“重量级”的建筑鉴湖堂。与其西边的翠微榭遥相呼应。堂前抱柱联为:山色只宜远处看,竹香时向静中闻。

堂中是康熙的青铜坐像。匾额下左右分挂李光耀与夫人柯玉芝、江泽民在此堂的留影,也都是当时“天子级别”的。堂中有康熙南巡的相关史料展示

与鉴湖堂隔水相望的是撷银亭。亭匾有联:绿竹深无暑,清池小有天;屏壁上漏开一方窗,恰好将漏窗外的风光巧借成画,妙不可言。

出口处庭园的玉兰花正在绽放,春天美好的季节游览了启园确实心旷神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