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牛士淼开封游子书法 |
分类: 古城影象 |
开封市申报“中国书法名城”的消息传出后,全市人民倍感振奋。人们一致认为开封获得“中国书法名城”的称号当之无愧。开封素有“书画之乡”的美誉,地处中原腹地,书法艺术有着丰厚的历史沃土,处于领率群伦的地位,从古至今,书法名家辈出,代不乏人,声名远播。近日,记者就开封书法事业的发展进行了采访,让读者从报道中尽览开封书法的无限精彩。
开封书法大家辈出
开封是书法艺术的丰厚沃土,自汉代以后,每个时期都是大家辈出。
汉代陈留圉人蔡邕,是公认的汉碑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品《熹平石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国文字史上有意识进行汉字规范的一次重大改革。蔡邕还首创“飞白体”,至今在书坛仍有广泛影响。
北魏开封人郑道昭,当时有“北朝书圣”之誉,他留下的“云峰石刻”遗迹,被人称为北魏书法艺术三大宝库之一。
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是陈留人,工于正、行、草各体书法,尤以草书擅长,宋米芾以为“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孙过庭自撰的《书谱》,书文并茂,堪称“千古合璧”。
到了北宋,开封云集了一大批书法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欧阳修、王安石、赵佶,把开封书法推上了历史的巅峰,对后世影响巨大。
明清之际,开封书坛风云际会,群星璀璨,涌现了周亮工、李鹤年、李铁麟、仓景愉、萧亮飞、朱祖谋、纯阳子、徐炳麟、丁一敬、黎孔等书法名家,开封书法文化绚烂多彩,名重一时。
当开封书法艺术的长河流入到现代时,古城开封更是人文荟萃,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堪称一流的书法名家。靳志、许钧、关百益、丁康保、郦禾农、张贞、张友兰、孙乐天、李子培、郭凤惠等均是近代书法的名家。
新中国成立后,开封书法出现繁荣景象,谢瑞阶、郝世襄、许成琮、陈玉璋、武慕姚、于安澜、庞白虹、傅隐戈、李白凤、叶桐轩、孔宪易、牛光甫、桑凡、靳选、刘庚三等是活跃于书坛的著名书法家。
1984年开封市书法家协会成立后,开封书法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饮誉当代书法界的知名书法家,如王宝贵、桑凡、李逸野、王澄、周俊杰、陈国桢、胡秋萍、刘兆英、赵振乾、尚仁义、张富华、宗致远、赵鉴钺、王若愚、张本逊、刘梦璋等。
我市有着庞大的三级会员队伍和众多的书法团体。我市现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00余人、省级会员500余人、市级会员2800余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除市书法家协会之外,我市还有开封书学研究会、开封老年书画大学、市直机关书画研究会、夷门书社、开封书画院、金梁印社、宣和印社等书法组织,书法社团出现繁荣局面。
书法现象 精彩纷呈
“一种现象的出现代表着某一领域的繁荣。”著名书法家王宝贵说,开封历史上书法现象迭出,仅在北宋时期,开封书法就出现诸多令人瞩目的书法现象。
“阁帖”的编篡刊刻与“帖学”的风行,“尚意书风”的提出与实践,金石、考据学的萌芽与兴起,皇家“曝书会”的制度化……这些开封出现的书法现象对后世影响很大。
北宋时期开封编篡刊刻的《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流传至今年代最早的一部书法丛帖,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它影响了中国书法近千年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引发了翻刻及编刊丛帖的风气。其后编刊的《戏鱼堂帖》、《淳熙秘阁前帖》、《大观帖》均受《淳化阁帖》的影响。
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为代表的北宋“尚意书风”,继晋代“尚韵书风”、唐代“尚法书风”之后,是书法艺术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掀起了中国书法的第三次高潮。
宋代金石学的萌芽,则为明清金石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宋代“曝书会”更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级书法作品展览。
书法遗迹 星罗棋布
仓颉造字台、蔡邕故居、阮籍啸台、禹王台公园……在开封这片沃土上,有着众多的书法遗迹,故居、墓冢、造字台、墓志、拓本、书法墨迹多达400处(种)。
在城东北905公里处的黄河大堤内、刘庄村北侧,有一个高1.5米的方形土丘,这便是仓颉造字台。仓颉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是古代文字的集大成者。
蔡邕故居在杞县圉镇镇政府西100米处,圉镇东北蔡丘屯村有一蔡邕墓,墓原高4尺许、直径约6尺,墓前有石碑一通,碑高6尺、宽2.6尺,上刻“汉蔡中郎之墓”,为清代大书法家阮元手笔。
阮籍啸台在尉氏县小南门外,据载,啸台高15丈、阔两丈,多次重修。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嗜酒善啸,工行、草书,唐韦续《墨薮》列阮藉书为中之上品。
禹王台公园现有碑廊和数百件碑刻,乾隆御碑、康有为游古吹台诗碑较为知名。康有为游古吹台诗碑共10通,书法融篆、隶、行、草于一体,堪称康有为晚年的得意之作。
开封博物馆现藏历代书法墓志石刻109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4件、三级文物92件,其中宋代开封府题名记碑、嘉祐二体石经最为著名。馆内还藏有明清书法名作102件,其中张弼草书千字文手卷、王铎草书条幅为国家一级文物。
始建于1985年的中国翰园,占地120亩,碑刻3700多块,已成为中国第一大碑林。此外,繁塔公园、山陕甘会馆、龙亭公园等都有相当数量的碑刻遗迹。
交流展览 全国瞩目
由于人文荟萃,名士辐辏,开封的书法交流、展览活动十分活跃,影响很大。早在1935年,开封就举办了河南书法·美术展,还出版了作品集。1970年,开封就恢复了书法活动,举办群众性书法展览,成为全国最早恢复书法活动的城市。1983年,为培养青少年书法作者,开封举办了首届青少年书法大赛,至今已举办了24届,成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书法展。20多年来展出青少年书法作品4000余件,培养出一大批书法人才,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书法家胡秋萍、赵鉴钺都参加过这项书展。1987年,开封举办现代国际临书大展,来自26个国家、地区的书法家踊跃参加,应征作品有两万余件,在国内外引起空前反响,在中国现当代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外交流是开封书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1958年,靳志、许成琮的作品就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首届中国书法展。此后,开封与各地的书法交流展相继举办,影响较大。
在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书法中青展、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全国楹联展、全国行草展、全国兰亭居等重要展览活动中,开封书法家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书法教育 形成体系
开封书法名家辈出,是与高质量、成体系的书法教育分不开的。
著名书法家王宝贵曾说,开封的书法教育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具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目前开封既有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开设的书法专业,培养书法学本科生、书法学研究生等高级书法人才,又有像开封大学、开封教育学院等院校开设的书法课程,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还有开封文化艺术学校等一批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
开封书法社会办会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开封书画函授专修学院、开封老干部书画大学、青少年培训中心和众多的书法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人才。
2003年,开封市教育局专门发文,要求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设书法课程,书法教育走进课堂,校园成为书法教育的重要阵地。
王宝贵说,开封的书法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良好格局,这为开封书法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书画市场 颇具规模
如今到开封出差、旅游的外地客人,在开封买特产时,有许多人地目光盯向了开封书画。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新时期以来,以书画为主打的开封收藏事业蓬勃发展,书画市场日益繁荣,年经营金额8000余万元。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已经建成几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书画交易场所。宋都御街已经成为艺术品收藏一条街,年经营金额约2000万元。地处龙亭公园前的东京书画城,年经营金额约1200万元。在南京巷,有今古轩、龙华阁等书画门店9家,占地2300平方米,年经营总额约900万元。除上述书画交易场所外,寺后街、理事厅街、西大街、草市街、北书店街与各大旅游景点也有多家书画门店,经营总额约3000万元。
拍卖会也是书画收藏家选购书画精品的一个主要渠道,每年举办多次拍卖活动,以拍卖开封书画名家的书画作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