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游子牛士淼和您一起传承文化遗产共享文化财富
前言
开封是七朝古都,文化积淀深厚。北宋时期的盛世繁荣为人们所惊叹,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状况不容乐观。一些传统民间艺术、技艺濒临灭绝,后继乏人,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大量流失,民众的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措施缺乏保障机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希望全社会的人们都来关注、支持、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努力建设富强、文明的开封,为实现开封的复兴作出贡献。
形神兼备的城市才是有魅力的城市
——就如何保护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访副市长陈国桢
“世界有多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多少;世界有多复杂,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多丰富。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些方面就代表着我市的文化底蕴。”这是副市长陈国桢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拥有大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已于今年成功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如何做好保护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记者对副市长陈国桢进行了专访。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代表城市的精神面貌,而经济是一个城市形象,它代表城市发展的速度,形神兼备的城市才是有魅力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对我市文化产业、旅游业乃至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谈到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行的阶段时陈国桢说,在市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我市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并成立了开封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他亲自任组长,各有关局委的主要领导担任成员,在市群众艺术馆设立了开封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主要承担保护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联络交流工作。经过工作组的整理和挖掘,发现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足有几百个项目,如老虎头鞋、泥塑、印染、剪纸、烙画、斗鸡、抖空竹等。今年7月份,在接到关于申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后,根据普查情况,确定了四大类共10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开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河南省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申报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也希望通过申报和普查,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抢救与保护的意识,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入全面、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陈国桢说,“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重要的是提高认识。具体到不同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又有不同的具体措施来保护。”陈国桢说,我市也将从两个方面对不同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一方面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民间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众凝聚力以及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形式,而民间文化传承人则是创造、传播和弘扬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多靠口传身授,有的仅仅靠子承父业,往往因许多民间艺人年逾古稀或相继去世而失传。而现存的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给当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不少青少年对民族民间文化缺乏兴趣,使得后继人才缺乏。而资金的缺乏,使许多身怀绝技的民俗或民间艺人的技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全方位记录。有些地方对民间老艺人生产、生活状况还缺乏关心和重视,一些传统民间工艺行业陷入困境,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另一方面是研究和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由最底层的民众创造并拥有的传统文化形态,根据不同的生存状况和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切实“保护”。首要的条件,就是对于这些文化形态的历史渊源、内在规律、发展要求和现实状况等,进行全面科学的考察、清理和研究,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切实加以保护。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跨学科合作,积极开展保护模式和保护方法的探索,学习借鉴国内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成功经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洛阳、安阳等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对我市有着不小的触动。”在谈到今后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时,陈国桢说,“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的同时,我们还将加大宣传力度,多拿出一些可行性方案,将这项长期性的工作做好,不辜负古城百姓的期望,把开封古老的民俗民风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用文化实力 打造厚重开封
打开一张世界地图,你难以发现开封这座城市的影子,但是在全球华人当中,当你提到包公,情况就不一样了,“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恐怕是妇孺皆知,包公在开封府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
至于说北宋时东京的盛况——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还有岳飞在朱仙镇大破金兀术,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鲁智深在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所有这些,无不让人在脑海浮现出“开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的海洋中,开封不是一块礁石,而是一个宽广的岛屿!
祖先留给我们的甚多,让我们城市的名字在史书上得以彰显。然而,历史偏偏又在开着一个无情的玩笑:当现代生活的车轮辗过华夏大地的时候,我们被抛到了一个仿佛被遗忘的角落。我们奋起直追,于是,推土机的轰鸣声遮盖住了街头巷尾美丽的传说,汹涌而至的韩剧淹没了二夹弦、豫剧祥符调古老的音符。我们的文化资源正在这日复一日的城市发展中点点滴滴悄然流失。
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拥有它,城市会丰满而有韵味儿,龙亭、铁塔、大相国寺、禹王台、清明上河园会拥有生命,遍布开封大街小巷的小吃会拥有活力;没有它,这一些只是破砖烂瓦的堆砌和城市饮食杂乱无章的拼盘。而有时,文化又显得很无助,像一块充满力量的神秘石,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和挖掘,这时候,文化更需要花费力气保护和发展。
几天前,市文化局的同志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时说:“大家在一起讨论汇总我市属于该范畴的文化项目,列举出来的可申报的项目有1000余种!”这是一个多么富足的金矿啊。一部电影《少林寺》让少林武术名扬天下,文化的“井喷现象”让少林寺车水马龙,香火无数;开封第一楼的灌汤包子让饭店食客如云;我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市场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市文化局的同志还谈到开封的“灯笼张”,说如果这次申报成功,“灯笼张”把产品定位在旅游品上,完全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像“泥人张”一样,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业空间。
当然,看待文化项目我们不能都带上功利的眼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并不相悖,有时文化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
市委书记孙泉砀在8月4日召开的建设文化强市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信心,发挥优势,以大开放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各部门在思想上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抓落实,想办法,把我们优势的文化品牌壮大起来打出去,用文化实力打造出一个厚重开封。
我市第一批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二夹弦 二夹弦在清光绪初年进入开封,是流行于鲁西南、豫东、豫北、皖北一带的民间小戏。二夹弦的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4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用以拉奏,故名“二夹弦”。
二夹弦的传统剧目有100多个,其内容大多是描写民间传说、家庭故事和反映农民生活的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语言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二夹弦的传统曲牌近百支,它的音乐有独特的风格,它突出在四弦的演奏上,音韵复杂,旋律优美,调子高昂,演奏起来非常动听。
开封的豫剧祥符调 开封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豫剧祥符调就发源于这里。
豫剧祥符调是在清代中叶以开封为中心的地域内形成的一种戏曲艺术,因当时的开封名为祥符县,故称其声腔为“祥符调”。它是豫剧五大派中形成最早的流派。豫剧祥符调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大量营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粗犷、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的特色。著名豫剧演员陈素真是祥符调流派的代表。
汴绣 汴绣,也称“宋绣”,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了。《东京梦华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北宋时,东京有一座官办的“文绣院”,有300名绣女,专门为帝王嫔妃及官僚们绣制衣服和其他用品。当时全国最优秀的刺绣艺人都集中在东京,其工艺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现在的汴绣工人,在挖掘继承北宋传统针法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
目前,汴绣共有针法36种,汴绣工人将传统的风格和创新的针法技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绣出的人物、动物、建筑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浓郁的民间色彩。
汴梁“灯笼张” 汴梁“灯笼张”世居开封,是清末、民国及解放之初开封著名的灯笼制作世家,在中原地区较有影响。
第六代传人张金汉在挖掘、恢复宋代彩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出具有富贵祥和、造型生动且极具民间特色的彩灯。
仿北宋官瓷 北宋末年徽宗皇帝在艺术上造诣颇深,工艺大师遵照他的旨意,烧造出了高雅精美的官瓷,名列五大名窑之首。
如今,经过我市技术人员研究、发掘和整理,烧造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仿北宋官瓷。仿北宋官瓷造型古朴庄重,釉色润美如玉,纹片粼粼如波,器口微微泛紫,底足如铁。古朴的造型,典雅的釉色,使人们为之倾倒。
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 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源于我国北宋都城东京。据《东京梦华录》载,包子是当时72家正店之一“王楼”的名品,时名为“山洞梅花包子”。20世纪30年代,第一楼名厨师将大笼蒸制改为小笼蒸制,且连笼上桌,始称“小笼灌汤包子”。
它采用猪后腿的瘦肉为馅,精粉为皮,爆火蒸制而成,外形美观,小巧玲珑,色泽光润,灌汤流油,鲜香利口,掂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是开封历史悠久的著名食品之一。
鲤鱼焙面 鲤鱼焙面是历代厨师在熘鱼的基础上,将“糖醋熘鱼”和“焙面”两个不同的菜肴配制而成的一种新风味。“焙面”又称“龙须面”。
上世纪30年代,河南名厨苏永秀采用薄如纸的馄饨皮,切成细丝,用油炸成色泽金黄、蓬松脆香的“龙须面”,盖在做好的“糖醋熘鱼”上面。客人即可食鱼,又可蘸汁同餐,别有风味。
马豫兴桶子鸡 许多老开封人都熟悉这句话:“要论家禽熟制品,北京有鸭,东京有鸡;北京风味数烤鸭,东京桶子鸡也不差。”
马豫兴桶子鸡的历史有多长,没有确切记载,据说制作方法是北宋时期从皇宫御膳房里传出来的。后来金兵入侵,北宋南迁,制作桶子鸡的这家酒楼也随之迁走。直到清咸丰三年(1857年)这家酒楼的后裔又返回开封故里。主人姓马,希望在河南旧业新兴,就将字号正式定为“马豫兴”,迄今已有150余年了。
套四宝 套四宝这道名菜在开封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它是由厨师世家五代相传继承下来的。套四宝制作非常精细,色香味形十分讲究。这道菜集浓香、鲜美于一体,4只全禽层层相套,个个体形完整,而且从外到里,禽肉皮酥肉烂,从小鹌鹑到大鸭子,吃不到一根骨头。
开封盘鼓 开封盘鼓,历史悠久。《东京梦华录》卷之九的记载,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时期的开封盘鼓,当时因庆典、祭祀活动的需要,鼓的活动已具规模,并在服装、道具及表演上有了统一的要求。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我市文艺工作者的收集、采访,整理出了民间鼓队史、老艺人史及鼓谱记录,从而推动了开封盘鼓的发展。开封盘鼓的特点是:鼓中有舞,舞中有鼓,击之如雷,动之如涛,声震中天。它诠释着河南人的豪迈性格,展示了开封的民间舞蹈艺术。
传承文化遗产共享文化财富
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我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是“宋文化”的发源地,从宋代勾栏瓦肆中流传下来的各种民间艺术,对整个中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古城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称得上门类全、种类多,比如众所周知的汴绣、开封盘鼓、仿北宋官瓷、二夹弦、豫剧祥符调、罗戏、汴梁花灯、开封风筝、麒麟舞、针灸铜人、石锁、斗鸡、开封桶子鸡等。这些历史保存完整、可挖掘、可开发的非物质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都非常大。它是开封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开封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体现着开封人民旺盛的生命力。它是厚重开封的显著标志。有了这些标志,开封就足以凭借这些标志傲立于世;没有或失去这些标志,开封必将抱憾于世、愧对后人。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的文化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自上而下急剧恶化,保护状况堪忧;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破坏;一批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技艺、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老艺人、工匠、歌手、乐师、舞者、故事家、民俗传人等民间文化的传人相继去世……由此可见,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对大量的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其实,最好的保护办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承。因为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属于特定群体的,排除了这些主体的参与,就无从着手“保护”。而最重要的“参与”,就是传承。挖掘、守候并珍藏、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开封意义重大。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公益事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全社会力量都应共同参与到保护工程上来。尽管国家、社会与个人都有责任,但政府部门必须是主导,领导干部必须是表率,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政府主导,不光要拿钱,还要进行指导和规划,制定相关法律,出台相应的政策,改革现行的文化体制等。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必须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形成“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全民意识。社会上的力量包括一些著名企业,在获得利润回馈社会的时候,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就是投向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一方面支持全社会特别是有一定能力的企业、机构、个人等来关心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另一方面还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向文化投资,向文化事业包括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投资。另外,政府不妨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包括民间的博物馆、民间的文化馆。
开封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无比丰厚的文化产业。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价值,以宋文化为主导,以黄河文化为依托,以中原文化为背景,创新独具开封特色的文化品牌,对于加快我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开封复兴,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我们把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好,才能给开封的文化建设多一分资源、多一分参考。
<转载:开封日报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