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肥胖的新思路(转)
(2014-03-02 21:20:26)分类: 运动健身 |
我们一直认为肥胖是“营养过剩”状态,那么如此复杂的人体生理调节,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呢?转载一篇论文的观点仅供参考。无论这个观点是否具备有利的证据来支持,至少也提示我们要吃高质量的食物,避免空白热量。
能量摄入大于消耗,使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导致肥胖,这是一种现象,也是一个结果。究其原因,方忠宏提出
“营养不良假说”,认为肥胖是由于人体缺乏必需的微量营养素(主要从食物外源获得或在外源基础上合成)及正常人体不需要的成分存在于机体内引起的
“不良营养状态”使中枢发出摄食指令以改善营养状况,当某些原因使微量营养素在食物源上的浓度降低时,那么即使摄入很多食物,微量营养素在体内浓度也未增加,其有效浓度随体重增加反而降低,这时中枢就会继续发出摄食信号,使摄食量超常,引起肥胖[21]。
也就是说由于食物中人体必需微量营养素含量降低,使受微量营养素调控的摄食中枢不断发放摄食命令,以摄入超大量的食物来满足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造成能量贮存过多。那么为什么食物源上微量营养素浓度会很低呢?为什么在现代食物极大丰富的时候反而会出现“营养不良 ”呢?这要从当今食物源说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用杂交技术、化学肥料、试剂、高效饲料、药物及基因工程等手段,使粮食、食用牲畜及海产品快速成熟,产量增加,产值大幅提高。由于食物在催生增产时,其所含微量营养素不可能与自然条件下低产量时的微量营养素水平相等,使食物源上微量营养素浓度水平很低,摄入正常量食物很难满足机体对微量营养素的需求,同时微量营养素的不足可使人体乏力,产生懒惰,运动减少,能量消耗降低。在快速育肥过程中,使用了多种能使动物的能量摄入大于消耗的生物及化学成分,这些成分极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人体中积累,产生一系列的生化效应,影响人体内一些生命活性物质的生成及正常人体的代谢活动,破坏人体的能量平衡机制,使人能量摄入大于消耗。基因工程、药物、试剂等在高产食物生产中使用的成分,还可能影响人类肥胖相关基因的突变发生率。可见食物源对引起肥胖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都有影响。
食物生产周期缩短、产量增加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成果,也是当今地球人口剧增所急需的,但食物高产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效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是矛盾的,但都涉及能量平衡和营养成分均衡问题,所以两者又是统一的。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高产食物和肥胖间的联系及生产环节中对人体不利因素,寻找既增加食物产量又降低或消除对机体能量代谢干扰的方法,预防肥胖的发生。
前一篇:非传统举铁(1)
后一篇:常见的一些早餐谷物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