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对孩子的7样伤害。扼杀学生创造力的9种武器
(2014-03-06 20:51:2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大道理和小案例 |
梦里江河的话:
除了与生俱来的独特基因,人的成长深受教育环境的影响,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因此,作为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家长,深切了解孩子的学校教育环境以及利弊,从而采取相应的补台措施,是很有必要的。转载两篇文章。
学校教育是否伤害了人
“钱学森之问”的核心是创造力,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心头大患。奥尔森为我们指出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创造力这种东西能增进不同以往的价值。传统的课程与考试反复灌输和奖励是习惯性的、一成不变的、希望得到的回答。每位中国学生一生要参加无数考试,谁要试图在考试中表现出富有创意,马上就会在得分上受到重重的羞辱。雪融化后变成水是正确的,变成春天则只能得零分。
当我们的孩子走进幼儿园的时候,首先学会的就是懂规矩、要安静。守规矩的小朋友可以拿到小红花,而“出头的椽子先烂”。现行的教育有着类似工厂的组织架构,把学习搞成了一种低水平的可测试活动。顺从的伤害常常植根于恐惧之中:害怕被当作异类,害怕不能取得成功,害怕被赶出教室。分数和各种现实荣誉会导致过度服从。要知道,服从法律规定是必须的,而“服从”本身绝不会产生创造力。
对于许多人尤其是男生来说,“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天分,有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热心、幽默,可这些在学校里面是不怎么算数的。我一离开学校,我生命中那部分成功的东西就出现了。”当学生们不愿遵命交作业的时候就一定会被打很差的分数,在学校里逆老师意愿造成“混乱”就会成为老师和学校系统生活中的灾星,反叛的伤害是教育体系的一个发泄口。由于这个体系缺乏弹性和在智能上搞“一言堂”,才产生了不能真正投入学校学习的状况。在这个体系里许多学生感到乏味、被疏远和不受关注。不顺从的学生变得固执,与不良合流,以及自我破坏。
很多学生对追求分数显得害怕和疲累,就对学校的影响开始麻木;他们眼神半呆,疏离学习活动,丧失了学习的志向,他们把脑袋藏在自己“翅膀”底下,想要逃离现实。很多学生把自己麻木的情感,归因于他们自从进入学校以来就一直在忍受着的大量考试。“我恨考试,不过,还是只能适应它,因为这是你离开学校以前必须要整天面对的东西。”另一些学生,学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折磨。
由于学校有一种传统的思维和可预测性,它就可能教会我们低估自己。用不一样方式学习的孩子们会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有些时候还会被贴上“缺陷学生”的标签。除此之外,大多数学校在孩子们还非常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分班和分流,“英才班”、“示范班”和普通班已经就是标签了,即使排座位,也有褒贬抬压的作用。这些分法很容易被学生们自我强化成为永恒不变的东西。很多深受低估伤害的学生,在生活中需要花费惊人的能量甚至终身的力气去平复这些伤害。
在任何一个班级里,“平庸”的中等生永远是多数,他们中的大多数永远不会受到关注,给他们提供的资源也相应不足。他们多数“数着时间过日子”,只做上课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事情,因为他们对课堂讨论和作业根本不投入。然而事实是,国家将依赖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孩子所能接受的教育和投入。
完美主义和麻木的伤害一样,会把一个人导向到对学业的疏离,甚至导致成功的缺失。当一个人受到完美主义的伤害,任何低于完美状态的东西都会导致负罪感、沮丧感。害怕失败,会导致丧失学习中的乐趣。失败通向的是羞辱和自我厌憎。传统的学校教育有一种很强的导向,要求可测量的成果、摸得着的分数以及清晰界定的任务,这会强化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冲动,有时候就造成了低水平的循环。在学校站立于成绩的顶峰,在所有方面都能取得任何其他人都做不到的成功,这些通常都是完美主义者的表现——这非常脆弱,非常容易使完美主义者跌入沮丧和失败的深渊。
源地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03/06/content_413253.htm?div=-1
- 2014-03-05 12:50:28
- 2014-02-20 18:36:28
- 2014-02-17 07:56:28
- 2014-02-07 12:32:28
- 2014-02-06 07:56:28
- 2014-02-05 18:18:28
- 2013-12-15 07:55:38
- 2013-08-21 12:39:58
- 2013-04-29
- 2012-10-09 18: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