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江河的话:
看到这篇报道,不禁想起我和儿子一起阅读的情景。
儿子妈倡导阅读。儿子刚出生不久,我就一边给他看《婴儿画报》,一边给他讲解,也不管他能否听懂。记得《婴儿画报》有一期的全部内容,就是一个雪球从山顶滚下来,越滚越大,越滚越大,到最后几乎占了整个页面。
儿子两三岁的时候,也许更早时候,我就给他念童话书的故事,边念边讲解。某次儿子妈不在家,到了半夜我还在靠在床头给儿子念《365夜故事》,但我念着念着就睡着了,儿子就将我摇醒,再念,再睡着,再摇醒,再念,再睡着,再摇醒...
... 。
儿子的奶奶和外婆都是老师,儿子从小就被她们引导认字,并很乐意认字。3岁多时,某次一伯伯让他念火车桌布上的字,他念成 “人生百年,难忘湖泉”,伯伯大赞,其实儿子还是念错了一个字,应是“人生百年,难忘湘泉”。那个时候,他已能从阅读收获乐趣了,当然这些书都是我给他买的。我每次给儿子买书,在书店里都要仔细斟酌,精挑细选,直到确信买的都是适合他读的书。孩子妈有时要我买书送人,我一般都是拒绝的,因为对别人家的孩子并不充分了解,深怕误人子弟。后来儿子也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动漫书,好像有《蜡笔小新》、《宠物小精灵》、《七龙珠》等。
儿子上小学后,通过阅读掌握了很多知识,小伙伴们都很佩服他。有次某家长告诉我,她儿子有次和她争执某个知识,坚持认为妈妈是错的,自己是对的,因为这是我儿子告诉他的。
儿子小升初进入人大附中,进校没几天就被摸底测验,我记得儿子的语文成绩大概是60来分,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二,第一次家长会还被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特别表扬了,大概是说他语文知识能力特别深厚,老师也很吃惊,他们第一实验班那次考试的平均成绩也才30多分。不过,我儿子后来在语文考试的阅读题上是经常丢分的,因为他的答案经常不合标准。
人大附中还给每个学生发了篇幅很大的课外阅读书目,我对这些内容很有疑虑,就在一次家长会后问了老师。老师说,这些基本都是上面规定的,其中好些书不大适合他们阅读。于是,我就把那个书目扔了,还是自己给孩子挑书。但我从没看过也没给孩子买过郑渊洁和罗琳的畅销书,这个好像和很多家长不同吧。
儿子上高中以后,主要是自己买书,我给他买的也多是他指定的,主要是到新东方大厦给他买SAT试题和AP课程教材及参考书等。他读的书还有很多是老师、学长和同学推荐的或直接借给他的。不过,他高三寒假去外婆小姨那儿过年那几天,仔细读了美籍华人作家林达写的4本书,那就是我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一个很不起眼的书柜给他买的。后来他告诉我,林达是一对夫妇合写共用的笔名,但这4本书里好像并没有讲到这个情况,应是他从网上了解的。
德国家长陪子阅读成习惯
洪莉(德国)文并摄《中国青年报》(
2014年02月17日 12 版)

近日,德国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台PRO7公布了销售最多的圣诞礼物排名榜,排名第一的是图书。节目上,主持人兴奋地说:“2013年一如既往,图书依然是最受德国人欢迎的圣诞礼物!”
孩子看书的习惯从小就开始培养
德国人酷爱读书得益于德国父母对孩子的从小培养,“陪子阅读”是德国家庭很重要的日常生活内容,年轻的父母绝不会为忙工作忙挣钱而放弃“陪子阅读”。从幼儿时期开始,日常及睡前给孩子读故事是父母必做的事。再大点的孩子,则由父母陪着一起阅读,父母还会提问题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在他们看来,让孩子从读书中得到快乐比什么都重要。据德国读书基金会公布的调查数据,德国有81%的家庭每天陪子阅读。
无处不在的免费图书馆也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供了便利。
德国每个城市都有市图书馆,每个行政区有区图书馆。这些公共图书馆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并设有专门的儿童及青少年图书区,藏有丰富的适合各个年龄段青少年阅览的图书画册期刊。上了小学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可以在图书馆免费办理借书证,免费借阅书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非常敬业,如果你想借阅的书暂时没有,他们会与全市其他图书馆联系查找,并写信告知何时来取。普及方便免费的图书馆设施为各种家庭的“陪子阅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不论家境如何,“陪子阅读”都不会因经济收入而受到影响。
德国小学4年制,小学生年龄6~10岁,只上半天课,且作业很少很简单,因此课余时间很多。图书馆宽敞的儿童阅览区则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度过课余时间的场所。丰富的图书画册童话般的环境布置,吸引着很多小学生或结伴或由家长陪着来到这里,看图画书,玩玩具,做手工。工作人员经常组织各种有趣的主题活动,比如朗读讲故事互动,孩子们非常乐意参与。也常有幼儿园的老师带领小朋友到图书馆参加活动,认识图书馆环境,以便将来他们把这里当成熟悉的“家”。此外,每所学校也有自己的小图书馆,书源除了学校购买,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学生捐献的自己看过的书籍。社区教会私人基金会读书协会同样也提供免费借阅的图书。
中学的教学方式也要求大量阅读
德国没有专门设置的高考,但各州有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由学生选定4门不同方向的考试科目)。毕业考试成绩和高中最后一年的各科学习成绩按比例折算为高中毕业成绩,这也就是报名大学的成绩。
德国中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而深,平时也经常有课程考试。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德国学生不考试学习很轻松。但是,与中国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德国的学校摒弃记单词背定义的方式,尤其文史类考试,绝不是靠死记硬背所能应付的。不论是毕业大考还是素日小考,考题都是围绕某些文章书籍或历史时期进行介绍叙述或论述,就像大学生作论文报告。这样的考试没有标准答案,无观点对错,更不必揣测老师想法,学生只须写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即可。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著名文学家等,老师并不要求学生背他们的生辰八字生平事迹,而是去查找阅读他们的原著,了解其思想体系时代背景。德国中学生经常要做Projekte
Arbeit(项目方案作业),从选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阅读著作书籍,到写出论意鲜明观点独特的论文,然后在课堂上作报告,都要自己独立完成或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方式,必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书籍,并对此进行深度的思考,同时,又不被权威所约束,能按自己的想法阐述。
丰富多彩的阅读促进项目
德国人认为,经常性大量的阅读,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掌握读书技巧,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与课业时间只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的孩子相比,阅读爱好者会更广泛更深刻地了解世界,词汇量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远胜过不爱阅读的人。因此,在德国存在很多致力于阅读推广和阅读促进的机构。
ANTOLIN是个致力于推动学生阅读的网络项目,由学校教育机构和图书馆共同实施。在这个网站上,按年龄分段列出了很多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和启发思考的提问。
愿意参加这个读书项目的学生,可以通过班主任老师报名并在网页上注册自己的读书账号,每读完老师或网页上推荐的书籍后,可以在网上回答关于这本书的由浅入深的各种提问。回答正确会立刻得到网络打分并自动积累,年终达到一定积分的学生将得到这个项目机构颁发的阅读证书。
“资深”书友,还会得到读书基金会的邀请,参加各种有趣的大型读书活动并获得相应的奖励。班主任老师可以借助这个读书促进项目的平台,掌握全班每个学生的读书情况,家长也可以藉此了解孩子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ANTOLIN在德国青少年中非常流行,据实施这个项目的Schroedel出版社统计,德国北威州有几千所中小学校参加了这个阅读促进项目。截至2013年5月,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3个德语系国家,共有21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这个项目,阅读了项目提供的5万多本带有趣味提问的儿童读物和青少年文学回答问题逾千万。
据介绍,德国约有2000多个各种程度及方式的“阅读促进”项目,Lepion也是其中较大的一个读书推广项目。此外,很多学校也设有自己的读书项目。
德国社会对青少年阅读的重视和促进是多方面深层次的。
很多报刊媒体参与了鼓励青少年读书写作的计划,他们提供版面专门刊登中小学生的文稿,使通过阅读产生提高了写作兴趣的孩子们都有机会让自己的文章见报。
德国图书贸易协会读书基金会及社会各种读书爱好者社团经常举办朗读会及朗读比赛,任何人都可参加。2004年,德国读书基金会《时代周刊》杂志发起了全国读书日活动,2011年德国铁路也加盟其中。在每年11月举行的全国读书日里,任何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报名作为志愿者,在幼儿园、学校、图书馆、编辑部甚至火车和市区步行街上,为别人朗读书籍。如今,全国读书日已成为德国最大的读书节日,以此为荣的志愿者充满激情地捧书朗读,极大地推动了全民的读书热情,并带动孩子们进入书中的奇妙世界。
源地址:http://zqb.cyol.com/html/2014-02/17/nw.D110000zgqnb_20140217_3-12.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