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授记述儿子在芝加哥读大一:功课生活朋友创业合作失败成功
(2014-02-10 07:56:28)
标签:
教育 |
分类: 从人大附中到大学社会 |
梦里江河的话:
我有篇博文已于去年5月份设置为“仅本人可见”,但前不久有位朋友提到了其中一些观点,认为应该与网友们分享,于是从那篇博文摘录几段作为本篇的引子:
北大招办主任秦春华先生前几天在访谈中说到:“多招几个,少招几个高考状元,北大毫不在意。我们现在面临真正的挑战和竞争,来自于世界一流大学。越来越多我们认为是好学生的学生,现在正在选择哈佛、耶鲁这样的大学直接去读本科,这些学生是真正的好学生,不只是成绩好,而且其他的方面都很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否则就不会被这些学校录取。我们现在处在人才竞争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遗憾的是,我们几乎没有任何的资源和能力去面对这样的一个竞争,原因很简单,高考恢复30多年来,一直是用高考分数在录取学生,但是我们知道分数能说明问题?它只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甚至它可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其实,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斯坦福这5所美国最顶尖的私立精英大学,除了耶鲁,每所大学本科每年招收中国籍学生(包括在海外读高中的中国籍学生)的人数都不到10个,美国其他常春藤名校和顶尖私立大学在中国招收本科生的人数也很少,不会对北大的生源构成多大威胁。香港三大名校的内地招生人数已经封顶,也不会加剧产生新的竞争。真正的竞争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这种每年在中国招收数百名本科生的美国优秀公立大学,这几年已有北大保送生去了这两所大学(我知道的人大附中毕业生),今后还将更多。现在很多优秀学生从初中开始就为申请美国大学做准备了。试想几年以后,中国内地最优秀的五千高中毕业生,两千去美国,一千去香港,留在国内的剩下两千,其中一千还要因为不够合理的招生录取评价体系而去不了想去的大学,中国顶尖大学是会缺乏中国顶尖的生源。
为什么那么多真正优秀的学生会用脚投票,宁愿花大钱去境外、国外上大学呢?国内高考录取制度是有影响,但关键不在高考制度,而在教育质量。中国内地顶尖大学确应改进选才之术,但更应提高育才之道。
以下转载的这篇文章,作者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教授,她儿子2013年从人大附中毕业,现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大学在US News 美国大学排名中并列第4位。从人大附中学生这几年出国读本科的情况来看,很多是大学老师的孩子,其中一个学生的父亲是某著名大学的校长和院士。
大一的儿子(上)
2014.01.29
儿子的爸爸说:如果将来有一天儿子惹你生气了,你一定要记着今天——儿子带给你的幸福和快乐。他已经回报你了。
是的,儿子让我感到心满意足、甜蜜幸福。更重要的是,他不断地在我眼前打开一扇扇窗子,让我有机会领略青年世界里的勃勃生机。
一晃儿,第二个学期也将过去一半了,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城市,儿子和他的同学们按部就般地上课、自习,开始了美国式的学习生活。
(一)功课和GPA
最初曾担心儿子在学习上不适应。但一学期结束后,4门功课中,有3门的成绩是4.0,1门是89.6(B )。芝大的成绩是90-93是A-,94-100是A。在得A的功课中,数学和刘同学是班上绝对的前两名,第一次考试时,班上有6个人得A,期中考试以后班里就只有儿子和刘同学能得A了。计算机科学,由于是自己最有兴趣的课程,又有中学的基础,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在这门功课上,有很多同学得到过儿子的帮助,无论是去年出国申请季后给出国党同学开设的AP教学班,还是在芝大计算机课后经常为同学们提供的答疑解惑,儿子曾经用心备课、试讲、授课、答疑。这些“教学”活动,既让儿子更好地理解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自信。“我要是当老师,也会是个挺好的老师呢!”
儿子还对老师编写的计算机程序提出了优化建议,老师回复说:虽然很尴尬,但我还要说,你的方案是更好的。
得B 的课程叫做“公民与人类文明”,一学期(10周)阅读了《圣经.创世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高尔吉亚》(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平均每周阅读100页,先后完成了14个小的和2个大的paper。小paper有得10分成绩的,但期中的大paper,老师出的题目和要求很难,好像是得了B,由此,导致了期末的B 。
“89.6?在我们学校,系统自动就生成90分了。”妈妈觉得有点可惜。“其实,老师就是不想给我A,他觉得我的水平就不够A。”
儿子没有怨言。可是妈妈看得出,他很希望得A的。同宿舍的小郑、西北大学的丁姑娘和杜克大学的路姑娘,都是他人大附中的同班同学,第一学期都得了4个A。但他第二学期还是选修了这门比较难的课程,继续了解和认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汀、但丁去了。(有些同学就放弃了一些学起来比较吃力、成绩较差的课程了。)
美国从中学就非常重视写作课。小杨同学在美国读的高中,他认为,美国大三学长的写作水平就足可以给大一的学弟学妹们辅导。事实上,辅导儿子和同学写作的确实都是学生—只不过都是博士生。小杨同学说,“交大paper前,每次去找学长辅导,都会看见上百人坐在地上改paper。”
(二)生活与朋友
曾以为总是要有些过渡期,语言呀,生活习惯呀。但是,几乎没有。“在语言上,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没有太大差别,听课、交流,没有任何障碍。”生活上,一人在外,没有辅导员什么的,顺理成章,自己照顾自己了。庆幸的是,儿子与室友小郑是高中的同班同学、模联的好搭档,两个人都不熬夜,12点以前睡觉,早上7点半起床;多数的日子里叠被子、收拾房间,按照小郑妈妈的要求,每周彻底清洗一次卫生间;两人约定,不同时在宿舍学习,如果一人在,另一人就要去图书馆自习。
但是,总有遗憾,食堂的餐饮种类繁多,能吃饱,营养丰富,但是,还是想念中国的家常菜。“同学们聊起来,觉得不可思议,在北京的时候,怎么还会去吃麦当劳、肯德基?为什不去吃中餐呢?”郑妈妈有朋友在芝大医院工作,第一学期儿子和小郑去阿姨家里吃过两次饭——上海风味的中国饭。
交了一些新朋友,有些名字妈妈已经很熟悉了。一起健身的小杨初中是北京八中的,高中是在美国中学度过的;数学朋友刘同学,是北师大实验中学毕业的;“创业”盟友,是深圳中学毕业的陈同学;还有来自北京四中的徐姑娘和“水神”,16岁上大学的沈阳育才中学的天才小龙女,还有还有…..
第二学期开学又认识了一位学数学系的大三学长,“我们在食堂说起参加星际比赛,他在旁边听到了,就跟我们聊上了。”与这位大三学长、数学朋友刘同学等,一共四人组成了一队,参加了全美大学生星际比赛业余组。在中学好友北大物理学院余同学的指点下,第一次比赛顺利战胜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队。业余组的好处是不用训练,不占用其他时间。比赛每周六进行,赛事在继续。
(三)创业与合作
母亲的担心是没有止境的。先是担心是否适应环境、是否听得懂老师讲课、学习能否跟得上、会不会照顾自己、生病了会不会吃药?这些没有困难后,发现儿子的成绩不错,又担心中国学生太注重学习,会不会在专业上没有创造力,成为美国的书呆子。
但是,渐渐地,妈妈发现美国的大学教育,确切的说是芝加哥大学这种层次的大学教育,给学生们带来的益处。
前面说的那位来自深圳中学的陈同学,父亲好像是在IT行业工作的,从小耳濡目染以及努力观察,对IT产品的开发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开学不久,陈同学找到儿子,准备一起开发一个软件。半年多过来,好像是陈同学更多负责商业模式,儿子更多负责技术开发。
只是当他们玩呢。儿子再三说,他现在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编程技术都达不到开发商业产品的水平,即使软件写出来了,也不能保证能够顺利运行。这件事大概是2013年11月份开始的,那是第一个学期。断断续续的,儿子不断地报告着项目进展:程序在写,项目需求在明确。圣诞节陈同学没有回国,一个人到硅谷考察去了,整整一个寒假,他分别去了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找同学了解情况,研究各种创业模式。在陈爸爸的帮助下,他们雇佣了一个真正的工程师为他们工作。妈妈至今没有明白是怎么雇的?拿什么雇的?不过,妈妈确实看到,儿子在寒假除了频繁地会见各位同学外,也一直在编写程序,他说:在写项目需求。
第二学期开学后,儿子告诉妈妈:芝大每年有总额30000美元的学生创业支持基金。每个希望获得资助的项目只要得到超过500人的支持,就能够获得一笔创业资金。儿子现在的工作是要制作页面,把产品创意公布给众人。一周后,儿子说他们花了80元钱,在网上雇佣了一位阿根廷人为他们制作了3页网页,“确实很漂亮”。
儿子告诉妈妈:他终于克服了懒惰,参加了计算机系的“黑客之夜( black night) ”。这次活动学校希望有创业愿望的同学参加,所以,人比往次多,“还是见到了不少有创业想法的同学的”。儿子说他还参加了一次 “黑客马拉松”——通常在周末,主办方提供场所和食物,计算机发烧友们两天的时间吃住在里面,负责发明各种奇思妙想,得胜者可以获得一台电脑什么的作为奖品。据说,美国一些大的IT公司会派人光顾那些重要的“黑客马拉松”,从中寻找年轻人的好创意。
儿子参加了暑期实习招聘说明会,“来的公司都比较小,估计那些大公司也不需要到校园里来”。Facebook每年暑期有针对大一学生的创意实习项目,google也有针对大一和大二学生的类似项目,时间是8周到3个月。“我都试着投投吧。”从学长那里知道,如果想去投行,个人简历就要严肃规整些;如果是投给IT公司,简历就可做得漂亮花哨些,秀一下个人制作技术。
但如果被IT公司的暑期实习录取,就要工作3个月,暑期不知是否还能回国不能了?
陈同学和儿子还打算先为自己的项目向风投基金和天使基金投放申请书。
*妈妈后来知道,这些申请工作都截止到1月31日,正是中国的大年初一,美国的周五,大年三十儿。那天晚上,一些中国同学相约去同学家里过年,做中国菜,包饺子,玩儿,可是因为要提交申请,“我和陈同学只好躲在图书馆的一个小屋里奋笔疾书,终于在最后时刻提交了。”孩子们晚上吃什么了?妈妈不忍提问。
(四)失败与成功
“儿子,项目需要钱的话,妈妈给你们投点吧?”妈妈总是无条件地支持儿子。
“千万不要。我们可以找到资金的。有同学家里很有钱,可以拉他们投资,他们家里也很愿意。但我们这个产品很可能是失败的,不能白浪费人家钱。我还得在这个圈里混呢!”儿子很谨慎。
“用自己的钱开发一个产品,与开发一个产品然后找到一个投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句话里也传递出一点小信心。
透过儿子半年的经历,妈妈慢慢地开始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的精神。似乎看出,这个教育体系在鼓励年轻人大胆尝试,推波助澜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们的激情。绝大多数创业一定是失败的,少数人的成功稀如日月但其光辉足以照亮人类、温暖世间。让妈妈感到高兴的是,我们中国的孩子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已经没有了畏惧和胆怯。祝福亲爱的孩子们!
2014.02.08修改
源地址:http://guoguohy.franklsf.org/?p=1010
- 2014-01-23 21:05:28
- 2014-01-13 12:50:28
- 2014-01-08 12:23:28
- 2013-12-19 19:28:08
- 2013-12-13 07:55:38
- 2013-11-06 07:55:38
- 2013-07-02 19:38:16
- 2012-10-11 07:50:06
- 2012-09-25 19:09:18
- 2012-08-14 13:01:2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