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教我儿子高中三年英语的程岚老师出书了

标签:
教育人大附中程岚 |
分类: 儿子和同学们:成长之路 |
人大附中每年开学典礼都有一些老学生回来凑热闹,这个和永远年轻美丽的程岚老师合影的男孩其实已是北大二年级学生。
梦里江河的话:
程岚老师刚从美国做访问学者回来,就教我儿子这个班的英语,她这三年是怎样教的,我知之甚少,因为我虽然那三年的每次家长会都参加了,但极少去排队问老师,我对这些老师都是非常放心的啊,而且觉得儿子大了,学习的事情应该自己与老师沟通。印象较深的是程岚老师在全年级(也许更大范围)掀起了阅读英语原著《Three Cups of Tea》的热潮,并围绕这本书的内容举办了一次百题竞赛,有个女孩竟然得了满分!我儿子后来和某位美国人谈到了这本书,她说这本书在美国其实是有争议的,一些内容的真实性也被质疑。
程岚老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参与筹备了人大附中海外校友会,上图就是她和人大附中校友们在哈佛大学开筹备会并和人大附中校长视频交流时的合影。
我知道程岚老师已经很久了,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在其2004年出版的名著《人生为一大事来》就写到程岚老师的事迹,这次又为她的新书做序。程岚老师和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校长舒大军都是1992年大学毕业就去人大附中任教的,两人后来共结连理,他们的儿子现在应该也在人大附中上高中了。
我是希望程岚老师这本《我在人大附中教英语:羽化于教育文化的世界新书》能够热卖畅销的,但是,当我最近读了这本书后,却又担心有的读者买了以后会失望,因为它不是一本指导家长、老师和孩子如何能够提高英语高考成绩的书。不过,我还是希望能有一些愿意深入思考英语教育的家长、老师和学生去读读这本书。特别是,如果将来英语高考要降低分值和难度,而且可以一年多考,那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可能在高一就能完成英语高考任务了,然后,他们又该怎样去学习英语呢?这本书应该可以在教育文化层面上提供一些经验体会。
刘彭芝校长为本书写到序言:
序言
以先进的教育文化引领教师成长
程岚是一位在人大附中土生土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2012年夏天,一次闲聊时得知她要把自己任教高中英语20年的所做所思撰写成书,我当即表示赞许支持,并欣然接受了为她的书作序的邀请。
程岚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科技英语专业,1992年进入人大附中担任高中英语教师。1997年我担任校长后,倡导学校老师学习电脑操作,印象中她是英语组最早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老师。1998年学校建成校园网和国内中学第一个200人的网络阅览室,她又率先将网络引入课堂,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目标,牢牢定位在有利于学生学,而不是仅为了教师教。她制作的课件、撰写的论文、教学案例多次获得北京市和全国一等奖,还参加和主持了北京市和国家级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方面的科研课题,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成为她教学的一大特色。2006年程岚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07年和2010年两度被评为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2012年12月还入选“北京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培养对象。2008年学校选派她到美国麻省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一年,在即将回国的时候,她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汇报自己在美国的所学所思和所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谈到在美国研修一年的经历使自己对多元文化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走向世界时成为优秀的中国文化使者,不仅能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化,而且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开放发展意识。我非常欣赏她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感悟,在2009年秋季开学典礼上,让她和全校师生分享了她的认识和感悟。
这本书名为“我在人大附中教英语——羽化于教育文化的世界”。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能把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上升到教育文化的层次,我以为是很有见识和境界的。程岚在书中回顾总结自己20年的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时,能突出对教育文化的体验和感悟,反映出了她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我觉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在中学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20年来坚持不懈地在实践中反思、探索、创新,应该说,她是人大附中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优秀代表。
对学校而言,教育文化的载体就是学校文化,教师则是学校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教师在教育言行中的文化滋养将比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学习环境更具体、更直接地影响着学生。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而校长则应该善于以先进的教育文化引领教师成长。我的体会是:
第一,要让教师懂得做教师的“道理”,懂得“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与质量观。只有这样,教师对教书育人才有神圣感,才有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才能拒绝平庸,志存高远,成就一流的教育业绩。
第二,要培养教师的“阳光心胸”。人大附中管理理念的核心是“激活每一个细胞”,实实在在地为教师员工的发展搭建平台——创设丰富多样的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力求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选择中发展自我,在发展中规划人生,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有尊严,有自由,有成就,不为小事斤斤计较,不为“小我”患得患失,不为一时的挫折消沉悲观,成为心胸坦荡、身心和谐、大气从容的人。
第三,要让教师有深远的目光和见识。这个目光和见识深就深在中国五千年文化这个根上。无论教哪个学科,无论上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有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远就远在要将“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转变为“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思考中国教育的发展,不断汲取中外教育思想的精华,树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目标。
第四,要鼓励教师的创新精神,科研意识。人大附中一直支持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学科教学竞赛,承担完成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教师加速成长为新型教育人才提供了“助跑器”。
人大附中建校60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能把那些看似平凡的人凝聚起来共同创造出了不起的事业,很重要的一点靠的就是学校文化。有了这种文化,一茬接一茬的人大附中人才不甘平庸,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不断超越;我们的农民工才能脱胎换骨,“从头再来”,拿下大奖,走上讲台,我们的实验员才敢开选修课,保洁员也要学说英语,人大附中人才能时时、事事、处处都有创新,而程岚也是众多人大附中人的优秀代表。
在人大附中,像程岚这样勤奋有为的中青年教师还有许多,他们不仅热爱教育事业,而且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索,敢于创新。希望程岚这本书,特别是书中体现出的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的探索追求,能对更多的教师有所启迪示范,希望不仅在人大附中,而且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涌现出更多的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是为序。
刘彭芝
国务院参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2013年4月5日
作者简介
她叫程岚,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海淀区名师工作站英语学科导师,人大附中英语教研组副组长。2006年12月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在美国麻省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2年12月入选“北京市首批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培养对象”。
目录
多彩的世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文化探究,我们要探究什么,怎么探究?作者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为目标,以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抓手,引入文化比较的方法,运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创设多种仿
真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以“美人之美”去发现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之美,又以“各美
其美”来挖掘本民族语言文化之美。尔后在比较中了解,在了解中探究,在探究中交流,
在交流中求得“美美与共”的境界。
Chapter 1 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的教师 // 3
Chapter 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探寻姓氏起源的智慧之根 // 11
Chapter 3 从罗马圆形剧场到万里长城
——记一次中意学生对话与交流活动 // 25
Chapter 4 漫步文化花园
——中西文化比较选修课的设想与实践 // 41
Chapter 5 走进颐和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跨学科协作推进世界遗产教育 // 51
Chapter 6 “春风化雨”中绽放模拟申遗之花
——跨校跨学科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 58
Part 2
行动的世界——改进实践,改变自己
要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要反思自我,研究自我的教学行为,改
进教学实践。改变行动是改变自我的最佳途径,转变教育理念是改进教学实践的先导工
程。在变中求新,在变中求好,在变中求得师生的共同成长。
Chapter 7 在行动中学习交流在研究中发现提高
——我的三次行动研究之旅 // 73
Chapter 8 从情感、认知到语法技能
——一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行动研究 // 80
Chapter 9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 90
Chapter 10 用活电子词典,提升措辞能力
——如何增强高中生英语写作准确性和丰富性的行动研究 // 109
Chapter 11 激发思辨的喷泉
——利用电子词典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案例 // 118
Part 3
和谐的世界——教育共同体,同长共荣
“和谐的世界”把人们带进一个个教育共同体——共同的理念指导,共同的价值追
求,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围绕同一个目标,发挥“互补互动的才干”,采取“协商共识
的行动”,获得“合作共赢的成果”。
Chapter 12 教育共同体的培育及运行原则 // 125
Chapter 13 理想课堂的力量源泉
——“牧羊犬”与“织布机”的随想 // 131
Chapter 14 共同体孕育大胆创新的设计家 // 135
Chapter 15 非常6+1
——学校备课组的共同体衍化 // 149
Chapter 16 为了天边那一抹绿色
——人大附中海外校友会筹备工作纪实 // 154
Part 4
开放的世界——网络通达课改之路
世界因网络而开放,课堂因网络而丰盈,课改因网络而通达。有了网络,师与生的
对话,心心更相印;生与生的对话,碰撞又交融;生与书的对话,穿越时与空。
Chapter 17 网络情缘 // 163
Chapter 18 网上发现式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 165
Chapter 19 网上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 171
Chapter 20 基于网络的高中英语教学案例集锦 // 177
Chapter 21 多角色亲历远程教学 // 215
Chapter 22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再思考 // 221
Part 5
自觉的世界——自觉中自信,自信中羽化
生平经历的文化感知、文化实践和文化体验式教学,构成了作者教育文化自我觉醒
与觉悟的世界。从不经意的体验,到有所顿悟,再到渗透沉积,再到系统养成,作者羽
化于教育文化的世界。羽化过程中生发的文化自觉,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引
领着学生的自主学习。
Chapter 23 感悟文化自觉引领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 233
Chapter 24 让文化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着力点探索 // 238
Chapter 25 学会学习
——高中第一节课“Learning to Learn”的导学实践与反思 // 244
Chapter 26 学会倾听
——例谈高中英语听力笔记技能的培养 // 250
Chapter 27 在语言的魅力中读出精彩
——高一英语课外阅读系列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 256
Chapter 28 羽化于教育文化的世界
——兼谈我的教育事业观、教育科学观、教育艺术观 // 271
Chapter 29 破茧化蝶杂谈随感(代跋)// 275
文摘
——探寻姓氏起源的智慧之根
之所以寻“根”的由来
怎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文化多样性教育是我多年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2003)。而“文化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获得和理解文化知识后,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对文化知识的敏感性,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运用有关知识”(黄丽燕,2012)。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英语课程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英语教师能够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探寻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授课时通过活动设计逐步实现和提高学生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多重目标,是奠定这个基础的前提。
2012年12月11日,我参加了北京市海淀区优秀教师“关注学生发展空间、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教学交流研讨季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我选择了北师大版教材第6模块第16单元“Culture Corner”的阅读内容“The Origins of English Surnames”(英文姓氏的起源)作为参赛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每个单元最后都有“Culture Corner”(文化角),介绍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中西方文化。模块6第16单元第2课通过三段听力材料,教授学生如何讲述名字的故事。我认为,学生通过第二课的学习,学会如何讲述自己名字的故事后,应该借助“文化角”的阅读材料,了解英文姓氏的起源,然后再获取中文姓氏起源的相关信息,通过比较、分析中英文姓氏起源的异同,引导学生在文化比较中求同存异,深化对姓氏意义的理解,寻根溯源,挖掘中英文姓氏文化的共通性,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培养学生对中英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对异域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提高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较高的国际意识和促进人类文化共同繁荣的责任感。
本文以我这节参赛现场课教学案例为例,介绍并讨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意识培养和文化多样性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探根溯源的理论“工具”
文化多样性教育理论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成立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从实践和建设性角度对文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加以廓清和挖掘,向全世界提出了《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命题。国内可持续发展教育学者罗洁、钱丽霞等也提出“文化多样性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基础”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保障世界和谐的前提”等重要论点,指出文化多样性教育的“认知与技能目标:文化多样性教育力图增建个人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识与了解;鉴赏世界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不同民族、社会群体间的文化差异”(罗洁,钱丽霞,2008)。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支架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转引自胡洁元,2012)提出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发展水平,指已完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此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指儿童正在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儿童在这一阶段尚不能独立,但在成人和其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能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教师作为成人的帮助可以形象地比作“脚手架”的作用。例如,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供“情感支架”;搭建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知结构中的“认知支架”;以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不断展开思维活动”,在“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到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激活学生思维的“能力迁移支架”(高轶妹,2011)。
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认为,在阅读中,有三种图式类型: 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阅读材料主题的熟悉程度,即狭义上所说的背景知识。它包括一般知识,例如:天文地理,体育,音乐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跨文化方面特殊内容的知识,如: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国外研究表明,“理解文章就是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文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Carrell,1981)。Johnson(1981)认为,熟悉话题并拥有关于文章主题的背景知识比掌握词汇知识更加重要。语言的产生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排除地域,环境,气候等的外部因素。国内学者也提出,“一种语言并不是语言、语法和词汇的简单组合,它还在各个层面上体现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裴光刚,2002)。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是外语学习者内容图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缺乏了解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内容图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语言图式的不足,帮助学习者预测、选择信息、消除歧义,提高学习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裴光刚,2002)。
基于三顶理论的教学案例
文化多样性教育理论为我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学中“为什么教”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图式理论则为“怎样教”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文化多样性教育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图式理论,借鉴胡洁元(2012)和宗兆宏(2010)等老师关于读写或阅读教学的研究,我和我的备课团队的老师们一起设计了三个教学阶段,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文化知识学习的准备阶段——激活已有图式
“阅读前的活动属于文化意识建构的第一阶段,即文化知识学习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开展一系列读前活动为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做好知识、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宗兆宏,2010)。教师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来使学生回想起头脑中的已有的知识,即激活已有图式。
在本次课堂教学比赛中,因为借班上课,我第一次与上课的学生见面,于是以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姓氏为例,介绍生词surname(姓),导入话题,融洽师生关系,激活学生关于英文中“名”和“姓”的不同说法——first name, given name(名)和last name, family name(姓)的背景知识。该设计还打下了一个伏笔,即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第一次见面都问“您贵姓?”这一现象是不是体现了姓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介绍自己的英文名字Cindy,并介绍我美国朋友Ms. Cindy Apple,提到在美国,由于我俩都叫Cindy,人们用姓氏来区分我俩。这样设计活动再次强调了姓氏的重要性。学生们对“Apple(苹果)”可以作为英文的姓氏很感兴趣,我接下来请学生们猜测“Apple”作为英文姓氏的起源,学生饶有兴趣地作出了许多猜想,有的猜到可能与牛顿有关(想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或者可能与乔布斯有关(想到了苹果手机),或者可能与苹果好吃有关。Ms. Apple这一人物的引入创设了跨文化交际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思考,也激发了学生阅读“英文姓氏起源”的兴趣。
文化观念的探究和理解阶段——建立新图式
“阅读中的活动属于文化意识建构的第二阶段,即文化观念探究和理解阶段。这一阶段的一系列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透彻理解文化观念以及增强文化敏感性”(宗兆宏,2010)。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和精细阅读两个层面的阅读训练建立文章的篇章图式,不仅能帮助他们从整体上来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让其对文章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
快速阅读,把握文章主旨和重要细节——两项快速阅读活动分别针对文章主旨和两项重要细节。此篇阅读文本的特点是根据文章标题和副标题就能很快预测文本内容,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阅读策略。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我还用同义词释义法和举例法处理了副标题中的生词。在检测学生对细节的理解的同时,我通过追问的形式引发学生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提问“英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姓氏”时,学生从课本中利用快速阅读技巧很快就能找到答案:1000年前。我追问,“1000年前英国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课本中只是提到法国人在十一世纪入侵英国,却没有指明是英语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1066年的“诺曼征服”。于是我告诉学生们,1066年的“诺曼征服”使得法语词大量进入英国,英文的名字变得越来越少。我再次追问,“那次事件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们马上就明白了:英国人开始使用姓氏。于是“为什么英国人开始使用姓氏”的答案不教自明——在名字前增添姓氏之后便于区分谁是谁。那么,“姓氏的意义何在呢?”学生们受启发之后自然想到姓氏是人们身份的一部分。经过连续几个问题的追问与回答,学生们深层挖掘出文本内涵及其外延的文化寓意,比在“文化知识学习的准备阶段”对姓氏意义的领会更进了一步。
精细阅读,提取核心信息,进行语言储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除提供一定量的文化信息之外,还提供了词汇句型的支架。于是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篇自己对全文的概括的短文,把核心信息空出来,让学生精细阅读文本,还原信息。为了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摘录信息,我还传授了速记的阅读技巧。学生独立完成信息提取任务之后先和同桌互相核对答案,然后再向全班报告。报告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借助词汇句型的支架,口头介绍英文姓氏的起源及具体实例的过程。
- 2013-09-12 09:55:18
- 2013-06-05 12:58:28
- 2013-04-09 12:25:26
- 2013-01-07 07:50:06
- 2012-09-05 12:52:07
- 2012-04-30 19:10:06
- 2011-12-29 16:02:12
- 2011-06-29 00:28:28
- 2008-04-14 18:57:27
- 2008-02-25 21: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