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大附中校长对日本学者批评的反应 谈点感想

(2009-09-02 06:58:22)
标签:

教育

人大附中

中国

加藤

日本

分类: 刘彭芝校长其言其行

人大附中校长对日本学者批评的反应 谈点感想

梦里江河  2009-09-02

 

    9月1日上午人大附中举行开学典礼,儿子回家后把经过讲了一下。


    和往年一样,一开始是“央视播音员”翟小宁副校长主持的庄重的 Ceremony ,没多久就成了刘彭芝校长划拉的欢乐的 Party 。刘校长这次又留下了不少爆笑语录,不知有人整理了没有。

 

    开学典礼上,刘校长专门念了日本学者加藤嘉一的文章《中国学生为何没礼貌?》,文章说到:


  我从2004年开始在人大附中教日语。一天傍晚放学,高中楼一层大厅,我跟另外一位年轻中国籍教师边聊边走。同学们穿着校服,背着书包,有的大声聊天,有的吃零食,有
的谈恋爱,纷纷离开校园。我感觉很孤立,几乎没有一个学生理我们。


  我问旁边的老师:“他们怎么回事,面对着老师,连‘再见’都不说?”老师回答:“现在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忙他们自己的。”忽然,有个女生边跑边向我们摆摆手,快速
说:“拜拜!”打招呼的学生只有这一个,用的是英语。老师说:“那是马来西亚的留学生。”


    刘校长说,文章讲的事情,现在还没有查实,那么就先当它是真的好了,然后她就引申开来,讲了大段教育孩子们的话。不过,后来她又念了一篇外边写来的感谢信,表扬了人大附中学
生拾巨款不昧的事。
   
    梦里江河看过加藤嘉一这篇文章,文章立意很好,写的很真诚,很有道理,应予以高度重视,但一开头举的人大附中学生不与老师说再见的例子,细想却是反映了中日文化习俗的差异。

 

    “我跟另外一位年轻中国籍教师边聊边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礼仪习惯是不去打扰他们的。   
    中国教师没有制服和胸牌,加藤嘉一当时和高中生的年龄差不多,而且只是个兼职教师,很多人不认得他。

    人大附中学生在校园单独遇见老师时,是会说“老师好”的,而且会主动帮老师拿东西。有报道说,有个农民工在人大附中经常被叫“老师好”,觉得不好意思,后来干脆努力自学了大学文凭。

 

    回想梦里江河三年前第一次参加人大附中家长会,特意在校门旁站了好一会,看着孩子们放学后叽叽喳喳走出校门,心里真是十分快乐,当时可完全没想到为什么没人和我打招呼喔。

    一个小胖墩快到校门时突然猛跑了几步,书包里的书本文具全都颠了出来(忘了拉拉链了),洒了一地,只见周围的同学们一齐笑着拥上来帮他捡东西。从这时起,梦里江河就完全喜欢这个学校了。

    开学典礼上,刘校长和48位外籍教师一一握手,没有特别提到加藤嘉一。他应该没在人大附中兼职了吧,那么,祝他在更广阔的舞台取得更大的成功吧。

人大附中校长对日本学者批评的反应 <wbr>谈点感想

 

 

转帖: 


加藤嘉一:中国学生为何没礼貌?
2009-08-20  南方周末    作者:加藤嘉一

 

  我从2004年开始在人大附中教日语。一天傍晚放学,高中楼一层大厅,我跟另外一位年轻中国籍教师边聊边走。同学们穿着校服,背着书包,有的大声聊天,有的吃零食,有的谈恋爱,纷纷离开校园。我感觉很孤立,几乎没有一个学生理我们。

 

  我问旁边的老师:“他们怎么回事,面对着老师,连‘再见’都不说?”老师回答:“现在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忙他们自己的。”忽然,有个女生边跑边向我们摆摆手,快速说:“拜拜!”打招呼的学生只有这一个,用的是英语。老师说:“那是马来西亚的留学生。”

 

  应该说,这些学生严重缺乏礼仪——不懂得礼仪,或者懂得却不执行。回想一下,如果我在日本这样,一次会被警告,两次以上会被认为“素行不良”并影响学业成绩。多次不改,家长就要被叫到学校,跟班主任、孩子一起“三者面谈”。依然不改,就有可能被开除了。在日本,学生至少要对老师说“再见”,基本规则是带着鞠躬,最好的姿势为45度。我当时是体特生,这方面被要求得很严,不仅对老师,对师兄、师姐也要那样,一次都没有错过。师弟师妹也对我这样。

 

  日本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必须上“道德课”。记得我那时是每周六上午上两小时。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老师讲道德、礼仪、做人,把道德对做人如何重要灌输给小孩子。课本素材几乎都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孙子等,仁、礼、忠、孝等都有。第一节课往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师会问:“如果你的朋友偷了你的书包,大家欺负你,你会高兴吗?”我们一起大声喊:“不高兴!”老师接着讲:“那你也不要对朋友那样,明白了吗?”我们回答:“明白了!”我们读中学时,也主要在语文(古文、汉文)课上接触诸子百家,直到占高考语文考试四分之一(50分)的“汉文”。如果说日本人对中国古代史和思想有着比较多或深的了解,起点在这里。

 

  另一种是实践,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养老院、残疾医院等地接触并照顾弱势群体,尽量沟通,学会相处。比如,周末早上,一个班(30人左右)分两个组,一组去养老院,大概3个人成一小组,陪一个高龄者散步聊天,打牌,帮助他们读书;另一组去残疾者学校,提前学习“手语”,用它跟残疾者沟通,一起吃饭,度过半天时光。

 

  据我的经验,中国的中小学老师似乎不怎么讲道德的意义,学校也没有开设类似的课程。学校的课程安排及背后的体制背景,确实影响着年轻人礼仪道德的相对滞后。

  

    不过,这不是问题的全部。学校教育毕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高中,主要目的还是实现升学,让孩子们提高竞争力,最终成为社会人。

 

  教育必须由分工完成。学校教育如前所述。它和包括媒体报道、政府宣传在内的社会教育,主要是使孩子学会“做事”。而培养孩子如何“做人”,则是家庭的责任。

 

  我经常看到中国家长对孩子过于宽松或溺爱。比如,小孩在地铁里吃味道浓厚的汉堡包,大声说话,站在椅子上跳舞等,作为一个社会公民,这是绝不应该的。但家长却一点都不在乎,还以“我孩子真可爱”之类的态度向周围张扬。小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这就要由家长主动处理。如果在日本,家长会趁机在公众场合好好教训一顿,让自己的孩子直接体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若在我家,父母当场就打我屁股,让我在家门外站着反省一个晚上,并“断食”一天。

 

  连基本对错都分不清的孩子,其未来走向是相当可怕的。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应该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因为高考有可能决定一个中国

人的职业,而能否做人更有可能影响一个中国人的人生。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长做好人,永远是个前提。

 

 

 

外籍教师对中国高考的心里话  

 

日本留学生:该不该打倒奥数?人大附中校长对日本学者批评的反应 <wbr>谈点感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