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高考已结束,今年的考生达到1015万,比去年增长了一些。其实,这个数字从我日本人的角度看是难以想象的。日本今年的高考报名人数为543385人,比去年减少了1.8%。日本社会正面临着“少子化”,年轻人占的比例逐渐减少。中国人口大约比日本多10倍,从人口比例看,中国高考考生人数的突出一目了然。
作为北京人大附中的外教,我也非常关注中国高考。高考前我也多次跟学生们交流过,跟自己学生的沟通既愉快,又特有收获。从他们的身上能得到很多感受与思考。高考结束的那一天,我跟学生稍微沟通了一下,他们大部分都正常发挥了一下自己的能力。我一向学生强调,“本能不是为积累而存在的,而是为发挥而存在的,因此方向要明确。”不过,现在想,他们在竞争这么的激烈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本能本身不容易,我没法替他们感受压力。相信,中国高中生的压力是全球领先的,没有一个国家孩子的压力能与中国的孩子比较。归根结底,这是人口压力造成的问题。归根到底,中国几乎所有的国内问题都跟“人口”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影子无处不在,渗透力是无限扩大的。
中国高考走到何处?这是有趣的话题。因为,无论是孩子、家长、老师还是教育部的官员,都不会否定一个真实,即“高考有问题”。其实,教育制度与国家体制密切联系,因此,除非国家制度取得根本的改变,否则我们没法期待高考如何。这是本质所在。不过,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视“以人为本”,那必然珍惜靠教育发展人民,发展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面临着“一分压死人”的高考,有必要适当反思,这是整个社会的大工程。下面,我表达几点心里话,期待大家的批评。
一、今天的高考对孩子健康的成长不利。目前中国孩子像“学习机械”一样,只学习,其他都不会做,包括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当然这是相对的。我们人大附中有很多各方面出色的孩子。由于他们上哪所大学取决于一次性的考试,孩子们的压力极大,今后上大学、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独立生存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严重缺乏。
二、今天的高考为孩子们基本素质的提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中国孩子们经过“斯巴达式”的反复训练,对知识、原理、思想等掌握是很牢固的。不过,教育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载体,通过制度的改变,让孩子们适当重视应用能力也同样重要。我觉得,除了目前的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外,国家可以考虑今后逐步设立考核孩子们想象力、创新力等题目。
三、在中国严重缺乏公平性、平等性的社会上,与其他领域相比,教育或高考应该是相对公平的领域。虽然招生问题上的地区差距很明显,其差距也严重损害了孩子们对未来的希望,但只要能考得好,孩子们是能上大学的,也许对今后人生会有希望的。(这里先不谈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问题)因此,高考才会有这么的吸引力,孩子们盲目认为,只能靠高考,搞不好高考,一生就完蛋了,家长也会着急。我认为,今天中国的高考制度是正面的产物,但需要不断调整、完善。比如,招生的地区比例、招生的方式、考试内容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等。决不能满足于现状。
四、家长给孩子的压力成为“大问题”。在我们学校,有一个例子。原来住在比较远的地方的家庭,到孩子高三时,为了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全家都搬到学校附近,应付高考。在我看来,极端不可思议,明明加剧对孩子的压力。如果家长花了很多钱,孩子考不好,孩子怎么想呢?18岁的孩子,承受着这么大的压力,能有正常发挥吗?他的一生幸福吗?其实,简单职责家长也缺乏说服力,因为,使得家长做的这么的盲目、夸张的最大原因是高考制度本身,更确切地说国家体制本身。不过,我还是要说一句,家长最好对孩子少说话,少劝告,少接触。
五、高考结束后的几天,我随时观察街上的动态。高中生明显增加了,增加的大部分应该是被解放了的高三学生。这现象令人感到失望,令期待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所有人感到无奈。我觉得,考完后放松、休息、做原来做不了的事是可以的,应该的。但看着那些“被解放者”的态度,我感到恐惧。他们也许以为考上好的大学,自己的一生就可以了,ok了,今后什么都不用担心了。其实,人生并非如此。人生充满着波动与曲折,高考只不过是人生一部分中的少部分。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苦恼。假想全体社会使得孩子们想高考是一切,高考决定命运,人生取决于一两天的高考,这现状难道是正常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