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DV:新时代的平民艺术

(2008-05-30 16:35:36)
标签:

dv

艺术

it

分类: IT评论

杨恩璞


作者简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电影编导。拍摄、编导的电影和电视剧曾获得国家优秀电影政府奖,电视剧飞天奖;撰写的论文获得中国金鸡电影节优秀论文奖。

(刊发在08年05期杂志,chip调研栏目)

 

按照常规的说法,平民艺术大多是土玩儿,如皮影、壁画、剪纸、蜡染、灯笼和布老虎,它们基本是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的;而DV恰恰是个高科技产品,买这洋家伙的大多是白领,搞影视节目一般都靠专业机构。你怎么把DV纪录片与平民艺术扯在一起?


我认为,如何定位平民艺术,关键不在乎用什么工具,而是看是不是出自基层非专业人士的创作。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DV机确实还没有普及,但而今时代发展的速度要比人们想象得快,DV如同十多年前的照相机和电脑一样正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不用多久它就会从精神贵族的奢侈品变为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的文化工具。


前些日子,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吾乡吾土》、北京电视台的《晨间看点》和凤凰电视台的“青年DV电视片大赛”展播,这几个栏目的DV短片都是业余摄像发烧友的来稿,从中不难发现电视短片已经不是专业电视、电影工作者的专利,预计未来极有可能出现民间创作DV短片的热潮,就像京剧、图片摄影和书法那样,在基层出现许多热心的“票友”和群体,自摄、自编、相互观摩,乐此不疲。我看,这就是高科技时代的平民艺术。


回顾文艺发展的历史,民间艺术曾对促进专业艺术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我国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是在口头文学(说书)基础上诞生的。伟大的京剧,也是吸取了安徽、湖北等地方小曲的许多精华和营养。所以,我觉得千万别小看来自民间的群众DV作品,尽管它还比较粗糙、稚嫩,但有灵气和活力,它不受主流媒体模式的束缚,往往会产生耳目一新的作品。


我深信,业余和专业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鲁迅、夏衍等原来都不是文学科班出身,但后来成为大作家。明天的影视界的名编导、名摄影摄像,有许多人也会从今天基层玩DV的发烧友中产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