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真的需要完整版的《三字经》?

(2011-01-06 10:29:29)
标签:

钱文忠

中国

《三字经》

糟粕

经典诵读

赵韵之

校园

分类: 关注

http://s2/middle/4ee38e98h992431154781&690

我们真的需要完整版的《三字经》?

 

 

 

    核心提示: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表示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省教育厅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最近几天,《三字经》等在少年儿童中广泛诵读的国学典籍成为关注的焦点。各地方反应迥异,有的全盘吸收,有的删除部分内容,也有的被叫停。知名学者钱文忠曾做比喻,《三字经》就宛如血液本身,有了它人体会健康一点,不会那么贫血。试问,谁想活在一个“贫血”的社会?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各种删节版的文学在课本上纷纷出现,原因就是有糟粕,不能让孩子看到,而很多作品却时常被恶搞,这些恶搞作品反而有很多学生也能看到,我感到很疑惑,难道一个时代真得只能要一种为时代服务的作品,而不能接受全面的作品呢?

    其实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古来有之,每一个时代的作品都被化妆,然后让更多的人得到“合情合理合法”的洗礼,名义上是帮助去其糟粕,但是只是去除了自己认为是糟粕的东西,到头来怎么样,还不是时代更替吗?在现今的中国,这种去其糟粕的行为越来越多,多的我都不知道应该读啥了,孩子获得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许这样会让他们一时的纯净,不受所谓的暴力和糟粕思想的影响,但是社会中的东西不还是很多吗?社会中的现象都是活生生的事实,如何让一个没有经过各种洗礼的人,一下子承受这么多的压力呢?

    什么是糟粕,糟粕是会对人产生不良影响的东西,但是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规定就能够断定的,很多作品仅仅凭着修订课本的人主观意识来判断是否是糟粕,很久以来都没有发现有一个划定糟粕的标准,只是一个地区一个标准,说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的,删节版的文学让孩子获得了不全面的思想,他们只是获得了某些人认为的正常思想,而忽略了一个整体的教育。

    残缺的维纳斯可能是美的,但是残缺的文学经典,永远不会是适合社会发展,也许有一天暴力倒适合教育了,而纯洁不适合了,那到时候是不是还需要大换血呢?尤其是经过删改,不光是删而且是在改,用现代的语言和不糟粕的语言来改作品,改来改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删来删去什么时候能有一个确切的标准呢?

   残缺的作品势必会导致孩子残缺的思想,而古代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能超越时代的界限,给孩子带来全面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凡事总有两面性,不可片面。全文推广《三字经》,推崇经典固然值得肯定,但应力求结合原文,反应现实,让学生明白学古文真正的意义。这才是删改课本者应该注意的事情。

钱文忠说,你不会问你身体上哪一滴血更浓,你只会知道没有血就死了,缺血我就贫血,贫血我就不健康。《三字经》就是血液本身,你有了它你会健康一点,不会那么贫血,面对这个竞争非常激烈、非常繁复的现代社会,你不会那么头晕。如果没有它,那就死翘翘了。我认为很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