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独生子女如何帮助父母度过“空巢期”?

(2010-09-28 10:46:07)
标签:

中国

空巢期

陪伴

度过

只言片语

赵韵之

校园

分类: 关注

  

http://s2/middle/4ee38e98h90bb822edb61&690

大学生独生子女如何帮助父母度过“空巢期”?

 

 

     核心提示:“我不回家过节,为了不让爸妈看到别家团聚而难过,我给他们报了短期旅游团,让父母旅游过中秋。”大二学生肖菲(化名)说。伴随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出家庭,外出求学、工作,他们留守在家的父母进入了新的时期——“中年空巢”期,出现失落、焦虑等情感波动,在节日期间,负面情绪则会加倍。专家提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三口之家”被 “中年空巢”家庭所取代,应该尽快地构建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应对“中年空巢”危机。

 

     “中年空巢”危机是现在社会的普遍现象,很多独生子女外出求学,不能时常在家陪伴父母,这时父母就会产生失落感,不光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有别的多子女家庭,由于子女长期在外,不能回家,不光是“中年空巢”,“老年空巢”也会出现,总能在心底感受父母头上丝丝白发中蕴含的想念,常回家看看,有人做过统计,如果我们是在外工作,算是一年回家2次吧,我说平均,有些人回家频繁,有些人几年不回家,那么这样算下去,如果我们父母能再活40年,那么我们还能陪父母80次,如果父母能活30年,那么就是60次,依次类推下去,如果父母只能再活10年,那么就只剩下20次了。这还不包括天灾、人祸、疾病等意外因素而“中断”时间,这样算下来,我们和父母相聚的时间真的不是很多了。
    
想一想真的是自己陪伴父母的时间太短了,我也是独生子女,从初中开始就在外面求学,那个时候每个月可以回家一次,到了高中每两个月回家一次,到大学之后基本上是每年回去一次,求学的压力和对未来的努力让我不能有时间陪伴父母,每当想起他们的时候,就会回忆起小的时候,因为那时可以每天都看见父母,每天都能和父母在一起,特别是过节的时候,我家穷,本就没几个亲戚,所以在远方的我都会感觉父母很孤单,很想念他们。

    “空巢”的不只是父母,还有在外求学的我们,我们是离开了“巢”,自己去外面求学,不管是在哪里,家永远是家,父母加上我们就是一个完整的家,“空巢”是因为生活不好,是因为家庭不富裕,当有一天我们有钱了,我们就可以和父母在一起了,但是现在能实现这样目标的人又有多少呢?人永远没有欲望,永远需要时间去努力,但是父母已经老了,已经不再年轻了,他们也需要陪伴啊!

     不光是独生子女还是多子女家庭,我都希望我们能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时常打个电话。

     不是有个歌曲吗,叫有事没事打个电话,常和父母聊聊天,过节回不去的时候多在电话中陪陪他们,让他们感觉这个“巢”是完整的。

     .常常邮寄一些可心礼物回家。

     父母岁数大了,但是也会增添孩子气,所以时常送回一些小礼物,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样他们会觉得你在想着他们,没有忘记他们,父母也就有这点心愿,只要我们能给他们自己的思念,他们就知足了。

    .一年至少要回家两次。

     一次是夏天,一次是冬天。夏天是为父母送去凉爽,冬天为父母送去温暖。好好利用每一次见父母的机会,尽量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快乐开心,买一些补品回家,陪父母消暑,陪父母猫冬。一起开启新的一年。

    .惦记着父母的病。

     也许父母有一些老毛病,这个时候时常问一问他们的病情,他们会感觉很温暖,因为温暖存在于只言片语,存在于日常琐事中,不要和父母提太多的苦,让他们放心,为我们操劳了大半辈子,这一点点问候是必须要有的。

   .以后有了孩子,多带孩子回家看看。

    看到自己孩子的孩子,那种喜悦也是难以形容的,如果没有机会把我们接到身边住,那就利用每次回家的机会,把孩子带给父母看,让他们享受三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让他们内心温暖。

 

     这是我的一点感受,也是我现在和以后做到的,“空巢”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如何帮助父母合理的度过它,才是我们要做到的。只要做到多想想父母,多陪他们说说话,让他们时常感受到你的存在,这于父母就足够了。

    时间在一秒秒的度过,父母也在时常期待,好好的陪伴下父母,不要让家这个“巢”真成了空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