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聊聊2021新高考

(2021-07-02 07:23:09)

          今年江苏高考,报考人数是35万9,实际参考人数28万多,其中流失的7万是通过今年3月份的春考,单招去了高职大专院校,还有小部分学生则是放弃国内高考申请了国外大学。

 

         为什么江苏实际高考人数28万多,而河南有100多万考生?原因很简单:
 
         一是江苏大多是独生子女,本身基数就小;加上中考淘汰率高,只有50%孩子能上普高。
 
        二是江苏的复读生很少。1、江苏公办高中不收复读生,复读生借读很难;2、江苏高考模式五年三改,考生很难适应,外省无法体会,所以一般轻易不会复读。3、江苏是经济发达地区,落榜生的出路比较多,那些只考上高职大专的孩子反而是不愁找工作的,私企和外企多,需要大批高级技术蓝领,收入大多在5K-8K。4、不少财力够得上的家庭, 会让落榜孩子出国读大学去。综上所述,自然选择复读的学生少之又少了。
 
         据说河南参加高考人数多,第一是因为多子女家庭多,另外就是复读生太多了,去年复读生的占比高达40.37%,也就意味着高考的孩子中将近一半是复读生,这个数据让人咂舌。
 
        但仔细想想也可以理解,高考落榜后的复读是经济一般地区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所以有些学生居然能复读2次3次甚至更多。只是复读生太多,会给应届生造成极大的竞争压力,甚至带来恶性循环,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复读中去,于是上高四高五成为常态。
 
         有句话说得有道理:一个孩子努力,可以提高分数;所有孩子努力,只是抬高分数线而已。
 
        另外讲讲今年江苏的本科录取率。理科的录取率是72.8%;文科的录取率是41.48%。文科的省控线比理科高出了惊人的60多分,要知道以往一直都是理科的分数线略高文科。

 

        原因也很简单,新高考实行后,选择文科的学生增加了不少,但大学招收的文科生数量又不变,结果自然是供大于求,导致录取率的明显降低,除了高分低收,还有超过58%的文科生达不到本科线,只能上大专了。

 

        而安徽更加离奇,文科的省控线居然比理科高出了匪夷所思的104分。背后的原因,我感觉有两点:1、应届生中,选择文科的孩子太多。2、复读生中,也是文科生居多。造成分母太过庞大,文科生的竞争变得尤为惨烈,据说考了518分都只能去上个大专。

 

         我家孩子今年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远没有达到他的预期,孩子一开始无法接受,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伤心地抹眼泪,说“成绩配不上他的努力”,他对自己感到失望。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在安慰他的过程中想到这十二年读书的艰辛和不易,各种情绪涌上心头,也跟着大哭了一场。

 

        但不管怎么糟糕,二本总是有的了,只要进入大学又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未来的发展谁也说不定。而这几天,我们开始忙更重要的事——填志愿。都说“三分考,七分填”,填报志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人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前,心都是悬着的。

 

         这几天为了给孩子填报合适的志愿,我和他爸是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把几十页白纸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我算是深切体会到了前辈们所言:高考,考的是学生;填志愿,考的是家长。填志愿真的是对家长的一场不小的考验,难免会出现各种争执。我自始至终都是强调专业为先,尽量保专业,专业的选择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命运。

 

        同时我也看到了很多啥也不懂的家长们,虽然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志愿填报培训,以及各种网络上的学习,依然是一头雾水,稀里糊涂,连最最基本的一分一段表都看不懂,甚至还在群里问老师一些极其弱智的问题,比如不服从调剂,孩子是否会从一本滑档到二本……看得急死人,简直是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

 

       怪不得去年山东第一年实行新高考,居然有几万考生滑档,要么复读要么读大专去,大概就是因为有人不懂填报规则,乱填一通的结果。

 

        作为江苏新高考“3+1+2”模式改革元年,今年创新了传统的招录模式,一本二合并为本科批次,所以今年只有本科录取线,没有一本线。

 

        另外,以“院校组+专业组”的模式进行投档,考生共可填报40个院校组共240个专业志愿。要筛选和填满这40个院校也绝非易事,虽然这几天填志愿的主要工作是孩子爸爸在做,但我依然是累到要崩溃的节奏。

 

         而孩子呢?伤心了两天后也就接受了现实。反正有爸爸妈妈在替他选学校填志愿,他依然玩他的游戏,打他的篮球,学他的吉他,考他的驾照……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倒是潇洒的很。

 

        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明确告诉我们他的诉求。1、对专业的诉求。把他最喜欢,次喜欢,不反感,可以接受,坚决不能接受的专业,进行排序。2、对城市的诉求,最希望去哪些城市上学,可以接受那些城市,不能接受哪些城市。

 

        而最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对住宿的要求比较高。在我们筛选出来的名单里,他首先会去看宿舍条件好不好,不好的就否决。这让我大为惊讶和恼火,批评他主次不分。但是和女友们交流下来,才得知周围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对大学里的住宿条件极为看重,父母再怎么恼火也没用。

 

         这也有点像婚恋市场上,我们做父母的会认为选择对象的时候,一个人的身高和颜值相比人品学历工作收入年薪之类,是不太重要的选项;但年轻人恰恰相反,把我们老一辈最不看重的东西,看得极为重要,甚至放在首选项,先要有眼缘才愿意继续接触,而且我们再苦口婆心的劝说,都很难改变他们的态度。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代沟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百感交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