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早期的文人诗赋
(2012-02-10 15:31: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大同文化 |
·北魏文学作品研究·
北魏早期文人主要指崔浩高允等人。作者大都是投靠鲜卑族统治者的汉族士人。他们用智慧帮助鲜卑族后来居上,力克群雄,摧毁了盘踞在黄河流域的封建割据国,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可是,他们的结局,大都十分悲惨。
北魏第一首文人诗歌,是卫操写的《桓帝功德颂》。这是一首赞扬桓帝猗
崔浩(380-450),字伯深。北魏清河武城人,他是北魏早期享有盛名的作家、政治家,现存《广德殿颂》诗一首,写于442年。这年,太武帝巡游故都盛乐,为广德殿刻碑树传,崔浩奉命写颂诗一首。439年北魏打垮了北凉国,战乱了一百多年的北方,再次统一,作者参加这场战争并立下汗马功劳。这里歌颂广德殿,实际上是歌颂北魏统一北方的伟大功绩。
胡叟是北魏早期的诗人。今存《示程伯达诗》一首。诗人是一个有抱负而又报国无门的知识分子。后秦末年,他曾入长安观风化,不得志,遂入汉中,东晋秦州刺史也不赏识他,于是投奔北凉。谁知,在这里,他更加受到排斥,气愤之下,诗人写了这首示朋友程伯达的诗,然后,离开北凉,投身到北魏。诗人一生穷愁潦倒,靠打柴为生,最后穷死家中。
宗钦和段曾根都是从北凉归顺北魏的诗人,受崔浩国书案牵连而惨遭杀害。宗钦今存《赠高允》诗十二首。是一组文人之间的赠答诗,诗中对写史书人的不幸深表同情,对那些看风使舵、没有德操的写史人,表示极大的厌恶。段曾根现存《赠李宝诗》七首,是段曾根因国书案受牵连被关押起来后,向李宝写的一组求援诗,希望李宝能在朝庭上为他辩解。
崔浩、宗钦、段曾根等一批北魏文学开创者被杀害,他们的诗作却流传下来。这些诗虽然古朴缺少文采,但却有极高的认识价值。
高允是与国书案有牵连,而又幸免于难的唯一诗人。他的作品留下来的最多。今存诗、赋、颂、文数十(篇)首,对了解研究北魏早期文学创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高允最早的诗作,是《答宗钦诗》十三首。诗中作者首先赞扬了宗钦高尚的品德和声望,对昔日战乱,自己不能和宗钦相会深为惋惜,全诗文字质朴,感情真切,词义贞刚,便于实用,声实具茂,具体体现了北魏早期诗歌的特点。《北伐颂》是一篇歌颂抗击侵略,取得伟大胜利的颂歌的诗篇。情绪高昂,充满了欢乐气氛。《征土颂》是评价人物的长诗,写于孝文帝太和初期,以歌颂沉没的老朋友为题,规劝北魏最高统治者,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招纳贤才,重用贤才。
如果把高允的诗歌与同时代的南朝诗人谢眺的诗作比较,就会看出,高允等北魏诗人的作品和秀丽、华美、缠绵的南诗,不能同日而语。但北魏诗人气魄宏大,目光高远,视野开阔、讲求实用,充满时代精神,别具风采。
高允认识到,要巩固北魏马背上打下的天下,不实行文治不行。孝文帝是一个深受汉文化影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接受高允等人的建议,广开言路,勇于纳谏,向全国下达了《求谏令》。大开言禁,对北魏文学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大的推动。然而,禁锢了二十多年的北魏文坛,已经荒凉至极,在文坛维持局面的,除了高允,程俊等老朽外,几乎再无别人。
程俊,现存《庆国颂》诗十六首。在北魏早期诗歌中,此组诗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现实意义。481年,平城沙门法秀联合一部分京官和市民工匠举行起义。这是北魏早期对皇权威胁最大的一次起义。程骏给文明太后和孝文帝上《庆国颂》诗十六首,用诗的形式分析了人民起义的原因。文明太后和孝文帝看后,并没加罪作者。程骏的《庆国颂》是南北朝时期难得的诗篇之一,他那锐利的笔锋,面对现实的态度,对人民不幸的深切同情心,是别的诗人无法比拟。所以,《北史》作者称赞说:“有永嘉之余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