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Vista看天下
Vista看天下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97
  • 关注人气:1,2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奔跑不要雾霾

(2014-10-28 09:49:15)
标签:

房产

马拉松

参赛者

马拉松赛事

编辑部

看天下294社评

 

上周,在我们这个不大的编辑部,有五个人参加了北京马拉松,加上一人弃赛,两人没报上名,占了编辑部人员的五分之一。这在两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时编辑部没一个人能跑上五公里,而这也是社会的缩影:这几年,中国跑步的人数猛增,马拉松赛事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这当然是好事,但不幸的是本届北马碰到了重度雾霾天气,由此生发诸多话题。我们正好有一些切身体会,想跟大家聊聊。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冒着雾霾去跑马拉松?对于了解的人来说并没有那么不可思议,参加马拉松需要准备很长时间,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一年,一点一点积累跑量,经历痛苦的受伤与恢复,最终走上马拉松跑道证明自己。几个月的努力VS几个小时的雾霾,这是艰难的选择。冒着雾霾跑步固然令人郁闷,弃赛可能更加令人郁闷,所以编辑部最终多数人选择了参加——弃赛的同事那天仍然早早起床,希望空气能够稍微好一点点。这当然不是参赛者麻木不仁、愚昧无知,这不过是一件无奈憋屈的事情。

 

为什么去跑步?首先当然是为了健康。坐得越来越久,动得越来越少,身体越来越差,这一切令人忧心。倘若想远一点,等我们老了,正好碰上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稀缺,我们未必请得起保姆,如果生活不能自理,其境况势必极为可悲。所以,此时不跑,更待何时?而跑起来才发现,除了健康还有精神上的收获。我们每天在尘世中打滚,承受各式各样的压力,跑步不失为很好的缓解压力的方式:放下烦心事,回到动物本能,一步一步往前跑,这可能是一天当中最为平静的时刻。但是,当马拉松遇上雾霾,我们却陷入了精神肉体双重受损的尴尬境地。

 

第一反应是责怪北马组织方为什么不改期,但这种批评并不公道。三万人的赛事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协调多个部门,涉及安保、医疗、交通管制等方面,光志愿者就有3100人,没有长时间的准备是办不到的,而天气预报只能提前几天——再说,即便改期,谁能保证未来空气质量就一定会好?很多参赛者也不愿意改期,好不容易才安排好了时间,而外地的跑友还涉及机票酒店预订等问题。让个人自主选择是否参赛,不失为最现实可行的办法。天气属于不可抗力,和参赛者一样,北马工作人员也感慨“雾霾让近一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但空气污染并非自然因素,而是人为造成的。只是这种人为因素,对普通人而言,又是另外一种“不可抗力”了——单个人拿企业、政府没有什么办法。而在这个事情上,政府其实也不好受: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宣传的手段,但雾霾却让城市形象变得更差。无论参赛者、组织方还是政府,没有任何一方是赢家,正如我们以前在社论中所说的:“雾霾之下岂有完卵。”

 

既然如此,有人说不如干脆取消北马算了,但这不是解决之道,既然有那么多人想要参加,便不应该轻易取消,想想看,如今在大城市还有多少这样的大型民间组织活动?参赛者也不该是被嘲笑的对象,一个人冒着雾霾参加马拉松,并不意味着他对雾霾的危害毫无认识,更不意味着他对目前的环境政策毫无异议(正如一个外地人不愿意离开北京,这并不意味他对某些歧视政策完全无感或表示认同)。真实情况往往正好相反:这是一群对雾霾危害了解最深的人,也是对空气改善有着最急迫需求的人。

 

跑步本身,仍然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它一开始可能只是出于独善其身,但最终将无可避免地走向兼济天下。而马拉松比赛,让无数各跑各的路的人聚在一起,自然会吸引注意力,并形成群体意志。我们不鼓励在雾霾中跑步,但我们鼓励大家先跑起来。亲爱的读者,让我们把屁股从椅子上抬起来,跑向公园、公路与田野;希望在来年的北马赛场上能够与你们相遇,并希望那是一个晴朗的蓝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