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262期社评)
台风“海燕”肆虐过后,菲律宾尸横遍野、满目疮痍。但引起舆论最大关注的,却是要不要对菲律宾施以援手,以及中国的援助是否太少了?
遭到国外舆论批评的捐助数额,国际上并无具体标准。与日美数千万美元援助相比,中国第一时间提供的10万美元确实较少。但有其原因,中国国内也遭受了“海燕”袭击,花着纳税人的公帑,政府当然会先侧重研判国内灾情。中国曾经在对外援助上走过“一掷千金”的弯路,现在谨慎、务实应对,并没有错。之后,中国政府又迅速追加了价值1000万人民币的救援物资,中国红十字会派出两支救援队,海军也派出医院船“和平方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表态。
最大的问题来自国内。腾讯网在调查“中国是否应该援助菲律宾”时,超过八成的参与调查者表示反对。
原因很容易理解。中国与菲律宾在领土上的争端,已经持续很长时间。马尼拉人质事件中遇难者家属要菲律宾政府一个道歉,难比登天;台湾渔民,在自己的专属经济区内打渔,结果遭到菲律宾军方枪杀。菲律宾政府一系列的行动,让国人感到不满甚至反感,进而影响了我们对这场风灾的判断。若非此次因为援助问题引发争议,我们或许都不会去关注千里之外的那场灾难。
这样不对。受灾最深的,并非菲律宾政府,而是普通的民众。除了生于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国籍,在肆虐的台风面前,我们并无差别。我们反感菲律宾政府的做派,却不应该拒绝对受难的普通民众抱以同情。一码归一码,两国之间并非只有政治这一层关系,政治之上,还有人道。不可让政治上的丑恶,影响自己对人道现状的判断;不应该把对一国政府的不满,加诸该国灾民身上。
香港和台湾民间的反应,值得借鉴:灾难之下,香港人暂且搁下因马尼拉人质事件制裁菲律宾的要求,反而从政府到民间社会,都向菲律宾伸出援手。受害者家属,也表达了支持态度。在台湾,也是如此。遭菲律宾军方枪杀的渔民的女儿对外界表示:父亲遭到菲律宾公务船枪击身亡,是菲国政府没人性的行为,和台风灾民无关,两者不应该牵扯在一起。
我们相信,这种善意,并非是单方对菲律宾的援助。善意会生出善意,爱心会弥合伤口,援手会消融冲突。从政治层面上说,一次及时、有担当的国家援助,对所谓“中国威胁论”会是一个正面的消解;而来自民间的援助和祈福,也能让双方国民增进了解和联接,进而对政府在解决分歧上的方式,带来好的影响。对菲律宾的援助,最终也会有利于我们。
半个多世纪前的冷战期间,美国媒体刊登了一篇社论:《如果俄国人需要更多的肉》,呼吁为苏联农业提供技术援助,“我们相信有关提高苏联人民生活水平的知识将会有益于我们,以及整个世界”。这篇社论,成为美苏最终实现交流的一股重要推动力量。现在,我们也呼吁,如果菲律宾人需要更多援助,我们当力所能及伸出双手。我们最在意的并不是政治、外交这类宏大问题,我们所希望的是你,我们最为信任和依赖的读者,能够放下敌意,去看一看菲律宾大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那些我们也曾经历过的一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