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01月07日

(2013-01-07 14:03:50)
标签:

杂谈

南方供暖原本不是问题

 

 《vista看天下》第231期社评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这时节,南方人读到刘半农这首《相隔一层纸》,恐怕也要像叫化子一样流泪。北边暖气热烘烘,南边冷得直跺脚,相隔的不过是一条南北供暖线。

 

所谓南北供暖线,划定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了北方供暖区。另外一个解释要显得科学一些: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其实但凡人为划界,少有不牵强的。比如为什么是90天?冷89天就没关系?为什么是5℃?人体对寒冷忍受程度的边界值不是16℃吗?南方的湿度普遍高于北方,导致人体更容易感到寒冷,这怎么算?供暖线以南也有不少地方达到了这个标准,为什么不集中供暖?……

 

讨论这个标准是否合理并无必要,根本就不应该有这么一条线。有需要就供暖,没需要就算了,多么简单的事情。有人会想到基础建设问题——谁受益谁投资就行了。有人会想到政府福利问题——就不应该提供普遍的福利,单补贴困难群体才是合理的。还有人会想到能源消耗问题——但这是人的权利,不容剥夺,凭什么北方人可以享受暖气,南方人就该受冷?……那些反对南方供暖的理由,大多禁不起推敲。

 

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并不在于南方应不应该集中供暖,而在于北方的供暖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难以推广到南方?

 

两个数据:我国北方采暖城市居住面积只占全国城市居住面积的10%,但建筑能耗却占到40%;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每平方米采暖能耗约是发达国家的3倍。

耗能太大、效率太低、浪费严重,这才是中国南方不能学北方供暖的根本原因。

 

究其根源,目前的北方常见集中供暖模式原本学自苏联,大一统、大锅饭,弊端重重。一开始是福利制,反正花公家的钱,自然不会节约。然后开始改成商品化(政府补贴一部分),但是按面积计费,无论怎样使用,都是一个价。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些小区,暖气烧得太热,以至于要开窗透气;在很多家庭,大白天空无一人,暖气照开不误。之所以出现这种不合理现象,便源自前述的福利制和按面积计费。

 

要解决这个很简单,像水电一样计量收费就行了,用户自然会节约(想要进一步节能,还可以实行阶梯定价)。这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难度,欧美国家实行计量收费已经很多年了。这在认识上也早有共识,十多年前,中央就提出要推进计量收费改革。2003年,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此后,中央部委还多次下文,出台各种标准规章。然而十年过去,推进缓慢,问题重重。

 

问题出在哪里?其实都是些低级问题。今年八月,住建部开了一个电话会议,提到阻碍推进供热计量改革的观念、机制、设施和能力四大障碍,比如“热量表质量良莠不齐、供热系统水质差”、“计量热价制订不合理、计量收费政策不配套”、“错误地认为实行供热计量收费,供热企业就一定会减少收入”等等。

 

去年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接受采访时说得更加具体:“根据相关规定,新建住宅必须安装计量收费表,实际安装仅占42%。”“已经装的计量表,有质量不合格的、容易损坏的、没有通过国检的,甚至有的直接就是坏表。”“有的地方自己出台推荐目录,这些推荐目录根本就没有质量保证。”“乌鲁木齐市计量表安装面积是1450万平方米,实现计量的才126万平方米。”“基本热价我们文件明明规定30%,他来个60%,根据你表计量,但是告诉你,这表是没用的,还是大部分按面积的基本收费。”……

 

这些低级问题我们都似曾相识:上面定标准、下任务,下面敷衍了事;作为改革核心的热企,既当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还要他们自己去革自己的命(提高服务,降低收费)。关于这些不赘言,我们只是感慨,倘若计量收费能顺利推行,南方供暖问题自然能够迎刃而解:周期、用量均可自主调节,对个人来说,比使用电炉、空调更加划算;从总量来说,北方节约下来可能就够南方使用了,再考虑到南方采暖电耗的飙升(1996年的不到1亿度已经升至2010年的390亿度),有可能总量还会减少。

 

一条南北供暖线划界而治,反映出粗放化管理的弊端;而计量收费改革举步维艰,则反映出精细化管理上的无能。所谓南方供暖,原本就不是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2年12月09日
后一篇:2013年01月07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