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不给老师送礼有多难

(2012-09-18 15:10:56)
标签:

杂谈

《Vista看天下》220期社评

 

教师节过去了,最热门的话题是——要不要给老师送礼?这可真是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啊。
本来,节日到了,给老师送点礼物表示谢意是挺美好的一件事儿。但是,和很多其他事情一样,到了今天,诉诸现实,就“变味”了。衡量礼物最重要的标志变成了金钱,心意倒退居其次,或是说,越值钱便越有诚意。于是,家长憋屈:不送担心孩子被“另眼相看”,送呢,如何堪作孩子表率?老师也纠结:正所谓“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大家都尊严扫地,一副猥琐样,真是成何体统啊。好端端一个教师节,就此给毁??了。
这个事情首先要负责任的,是教育部门的官员。因为制度是关键,光有禁令不够,还得有具体的、能落实的处罚措施。很多人举香港的例子,教师收礼最重可能面临10万港元罚款和3年监禁,送礼者也可能因送贿被抓。处罚如此之重,收送贵重礼物的自然就少了。然后要负责的是学校领导。学校是最直接的管理机构,既有规范禁令,校长就应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执行好。老师当然也要自律,要赢得尊重必先自重,硬是不收,长期坚持,送礼的自然就少了。
不过这里我们最想说的,是家长。表面看来,家长似乎挺冤的:礼物得家长花钱买;送礼还得偷偷摸摸;对孩子又是个坏影响;老师说不定还不接受;这些苦还没法说,一说指不定还挨批——总而言之一句话,花钱买罪受。但是,真的有那么冤吗?不送就不行吗?
我们很多时候都把责任推给制度:制度决定人的行为,于是不得不如此。但在给老师送礼这件事上,是不是完全没有个人选择的空间?如果不送礼,后果有多严重?是绝大多数老师不送礼就给孩子穿小鞋,还是极少数?……如果可以选择,那为什么要选择送礼?
于是,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送礼,不是害怕老师亏待孩子,而是希望孩子得到特殊照顾。孩子在家里是核心,但到了学校,一个老师得照看几十个人,自然不可能太周全。希望通过送礼让自己的孩子得到特殊照顾,那其实就是在让其他孩子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也就是说,很多家长不是在追求平等,而是在追求特权。
最重要的是,这种让家长感到憋屈的送礼习气,正是家长自己培养出来的。很多学校、老师,都在呼吁家长别送礼,但是礼物还是源源不断地送来了,这得怪谁呢?网上有家长发起“教师节,请不要用送礼的方式侮辱教师”的活动,有句话说得很好:“一方面,家长要求老师为人师表,一方面,家长自己就去侮辱这个职业,侮辱老师,你们还期待他们能怎么样呢?”
现在再来看,家长还冤吗?
不错,与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相比,家长是显得比较弱势,但是弱者难道就应该免于负责,免于被批评吗?在一个制度影响并不那么强大的事情上,我们无法洁身自好;在一个对道德要求格外高的领域,我们反而自甘下流……甚至,污染风气却把责任推给大环境,爱护自己的孩子并不惜牺牲社会公正……这一切难道都可以用“弱者”作为托辞?
为人父母者,正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需要负起责任来。最具责任感的做法,是去推动制度完善,呼吁建立更具实效的监督体系。退而求其次,可以组织成立家长联合会,监督一个班级,一所学校,单个家长力量有限,组织起来自然就不一样了。最后的底线,是不要去主动送礼,试图为自己的孩子赢取特殊的照顾。大环境是由每一个人构成的,要改变制度也需要人来推动,如果大家都不负责任,随波逐流,那就真看不到希望了。
这是一件是非极其简单,但做起来又非常难的事情。一旦涉及孩子,很多是非观念似乎都得让位给现实利益了。但这种人人为己的心理,最后却造成互相残害的囚徒困境。人之所以为人,很大程度在于有远见,能克服短期利益的诱惑。现实后果摆在面前,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想一想吗?为了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