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2008看天下杂志汶川地震奥运娱乐家庭文化 |
分类: 2008年5月22日刊 |
汶川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也是大禹的故乡——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汶川县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8%。
建制变迁
自汉代以来,即有汶江、绵池、汶山、汶川等名,盖以境内岷江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汶川县“因县西(之)汶水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读作汶江。
东汉曾改绵池县为绵池道,西晋改绵池县为汶川县。东晋后汶川郡侨迁都安(今都江堰市),废绵池县。历经变迁,至新中国成立,于1952年迁坟川县治于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县,与茂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
1963年复置汶川县。1990年底全县行政建置为3镇、14乡。
汶川县是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羌族占总人口的28.27%,主要居住在县北部的威州、绵池地区;藏族占总人口的14.4%,多聚居在氓江以西;汉族占总人口的56.2%,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区;回族占总人口的0.95%,其他民族169人散居各个集镇。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当地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汶川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4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2002种;野生动物2004种,珍稀品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5种。作为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就在汶川县西南部。
中国羌族第一寨
在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字形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史书记载古羌人是三苗之后,《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
作为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汶川县有着“西羌门户”之称,位于汶川县雁门乡境内的萝卜寨,更被誉为“中国羌族第一寨”。
萝卜寨因地处高山,羌文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基本保持了自己原有的风俗。这里沿袭着千百年来羌家小伙与姑娘谈恋爱对唱山歌的习俗,每年羌族节日期间,寨子内小伙、姑娘不仅深情对歌,还和村里人一道围着火塘跳锅庄舞,大块吃肉,喝着自制的米酒,吹着羌笛、唢呐、口弦琴,打着羊皮鼓,通宵达旦,其热闹场面充满了浓郁的羌民族特色。
在萝卜寨,妇女常被称为“包帕子的”,她们一般在家织布、做饭、养牲畜。而羌族男人则被称为“顶帕子的”,意思是顶大事的。农闲时节的羌寨,男人们外出揽活去了,女人们搬出针线筐做活,因此晒台上、门槛上常常坐满了绣女。
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湛,早在明清两代就已远销,颇有名气。萝卜寨的羌族妇女更是从小就受到挑花和刺绣工艺的训练。因该地雨过之后便是云烟升腾,因此,天上白云给了羌族绣女以很多灵感,她们常将云彩绣在鞋上(还有袖口、衣襟、裤管、头帕),也会将云彩踏在脚下,即使到了今天,就连寨子里已经不穿传统服装的男人,也无一例外穿着“云云鞋”,艳丽精致的“云云鞋”,在男人们的蓝黑服饰下非常打眼,给英武的羌家汉子平添几分儿女柔情。
更多内容
请关注《看天下》杂志或登录杂志网站(http://www.vistaweek.cn)
2008年5月22日刊第10期(总第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