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中文课来说,文化课是最让我最头疼的课。尽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讲的东西也许很多,但真正让洋学生感兴趣,并能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兴奋点的内容并不多,这恐怕是在以兴趣为取向的教育体制下中国教师教学将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位中文教授同行在国内讲堂上对于儒道释,对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等可以旁征博引,高谈阔论,自我陶醉,国内学生也很可能会对老师崇拜得五体投地,但同样的方式在美国是绝对行不通的,正常的情况下不出一刻钟学生就会倒下一大片,恐怕第二天校长就要找人谈话了。美国学生不大会要求老师像个大百科全书,对事实性的东西,比如具体年代,地点,事件的经过等不会太感兴趣,说句笑话,讲历史年代允许有二百年的出入,但无须担心,如果他感兴趣了,真正研究的时候,他会查权威资料弄得比老师还清楚。这点本人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不然学生有限的精力会被大量的事实牵扯住,不大有时间自由地思想。所以老师说“不知道”是经常的事,学生也从不苛责,但对于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如何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动机要求很高,这将是直接决定美国学生喜不喜欢一位老师,甚至决定今天去不去上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高中学生逃学很严重,另文介绍)。学生一天的收获也绝不是用一些可以具体感知的公式定理等等知识性的东西来衡量的。
如果说中文教授的挑战是跨文化交际的问题的话,我无疑又多了一道门槛:本人多少患有国内外语专业学生的“通病”,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不成体系。略知一二的,英文表达又是另一个的难点,要命的是文化课每天都有一个半小时,而且要持续整整一个学期,起初备课压力相当大。好在美国的网络建设很好,速度也超快,中国文化的东西大多可以找到大量英文资料,这给本人减轻了不少恐惧感,而我学生表现出的超强学习独立性和合作,让我紧张并快乐着,并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