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她一二岁纯属“赖皮”,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话,三四岁的时候,“天分”的展现就大不一样了,常常表现出她爸爸没有的智慧。每次和大人一起逛街,临到超市门口,她总是只让爷爷奶奶和她一起进去,独让爹妈在门外候着。这倒是事实,除非理由充分,物质上她难得有非分之想。爷爷奶奶溺爱,可买可不买的东西,立场从来就没有坚定过。为此,我们还不止一次向他们表示“抗议”。要是舅伯舅妈也在场,她更是热心,从一出门就开始张罗。对于自己悉心安排的结果,她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仿佛谁等谁陪的问题,比买什么东西更重要。被“荣幸”选中的舅伯舅妈,常常感动得不知所措,牵着这个欢蹦乱跳贴心的外甥女,总是带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情一头扎进这个购物者的天堂。“失宠”的爷爷奶奶被闲赋了起来,自然地加入到我们等待者的行列。后来我们逐渐习惯了这种“潜规则”,也省了她一番舌干口燥。直到有一天,实在不喜欢逛超市的我也想为自己买点什么,也就跟在了他们后面,知道有违旨意,也并没有感觉自己有什么不妥之处。她好像早有警觉,惊讶地回过头,又迅速挣脱了她舅伯舅妈的双手,朝我猛扑过来,然后浑身使出吃奶的劲,用双手连推了我好几个趔趄。我反复解释说我们井水又不犯河水,她根本不予理会,依旧埋头苦干,推我至原地,并声色俱厉地反复警告我们这些失意的“常委”,谁也不许踏进超市半步,一付谁进去就跟谁急的样子。我有些生气,觉得她过激的反应,太过娇纵,完全没有道理。还是我妻子精明,她朝超市里努了努嘴,凑过来,小声地说了句:“呆会出来的时候,你看谁掏的钱包,不就明白了啦!”。
太过“小气”,会影响远大前程,这恐怕是颠扑不倒的真理。比如说女儿想成为数学家就比别人多一座越不过去的山。在她刚学会数数不久,我按照计划开始带她攀登科学高峰,学习“十以内”的加法。当然,高明的老师随处都可以找到教具,比如苹果,橙子,巧克力,图片,玩具之类,随意坐在床上就可以现场教学:“QQ有五个苹果,现在爸爸送给QQ三个苹果,五加三等于几个苹果呀?”姑娘上得笑嘻嘻的,兴致极高,接受得也出奇得快,那时四岁的她恐怕比我现在十七八岁的美国学生也慢不了多少。换了不同的算式也屡试不爽后,我显然也受到了感染,决定乘热打铁,顺势也把减法给解决掉,并开始憧憬着为她铺就通往哈佛耶鲁的路,至少,我对此充满了信心。“加法就是越加越多,减法就是越减越少。”我丝毫没有辱没自己的专业出身,首先帮她厘清概念,然后满怀激情地继续道“现在QQ有八个苹果,爸爸拿走三个苹果,QQ还剩。。。。。。?”我边说边顺手从她堆里拿了三个苹果,正准备把话说完,我突然感觉有些异样,至少感觉气氛远不及上个环节热烈,多少有点像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我抬头一看,她的头耷拉着,苦瓜着脸,右手轻轻捻着自己的左拇指,一声不吭,根本没在听我讲课。目光对视后,还没等我明白什么回事,她面露难色,略带祈求的问道:“爸爸,我可不可以只学加法,不学减法呀?”“症结”终于找到了,一看她那副可怜相,又可气又可笑,想到她的前科,知道这个课也没法上了。当然,我培养“数学家”的梦也跟着破产了。后来,一直到我来美前,也没能把这个课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