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博客就提到很多北京年轻人乃至北京以外的人以为,《老炮儿》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欣赏了纯正的京味儿,是京味儿的大展示。其实《老炮儿》的京味儿真是边缘京味儿,更多的是一个群体的京味儿,一些游走在法律边缘又维护自己尊严的老北京的京味儿。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有带普遍意义的京味儿,因为影视作品说话要因人而异。
都承认北京话是优美的语言(一定马上有跟帖,北京话难听死了,是太监后代的语言,您可劲儿说,我不删,给您说话的地方儿)。文学大师林语堂在一篇《老北京的精神》中所说:“宽厚作为北京的品格,深存于其建筑风格及北京人的性情之中。人们生活简朴,无奢求,易满足——大约在几百年前就是如此。这种朴素的品质源于北方人快乐的天性和粗犷的品格,快乐的天性又源于对生命所持的根本且较现实的认识,即生命是美好而又短暂的,人们应尽情享受它。现代商业活动的喧嚣吵嚷在北京却鲜为人知。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与朴素的思想的熏陶下,人们给精神以自由,创造出了伟大的艺术……”说话热情礼貌无疑也是北京人创造的地域艺术。《老炮儿》的北京话有礼貌的地方,也有狂野得不够文明的地方,如果要听更代表京味儿的影剧,一定去看《茶馆》。
上文说到过“您”,谁都知道“您”是北京人礼貌语言的集中体现,对“你”的称谓充满着敬意,这大概是地方语言中最有人情味儿的“你”。所以“您”已经被各地语言所吸收和利用。北京人随便的甚至有点例行公事的一句“吃了吗”“您遛弯儿呢”,包含着对对方的一种关心。前些年北京流行的“没事儿”已经风靡全国,在“没事儿”之前肯定有句“对不起”,这六个字就把潜藏的矛盾化解了。
外地人学北京话,感到最难学的是“儿”话音,本来卷舌头就不大擅长,还要与前后浑然一体,东北人舌头平直,很讨厌说话卷曲舌头;上海人说起“儿”来常常是“哥—们—儿”、“板—儿—爷”,引人发笑。就是外国人学北京话也总想带“儿”,好像离开了“儿”就不是正宗的北京话,一个在北京的德国男孩儿和一个北京人对话,北京人问他:“德国足球输给意大利了,你难过吗?”他说:“一点儿。”其实他想说的是“有点儿难过。”一位教韩国留学生的老师就曾撰文,说到他们常常这样讲话:“我的汉语水平一点儿提高了”,“听了老师的解释,我一点儿明白了”、“昨天我啤酒一点儿喝了”。这位教师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二者的句法功能,但韩国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无论是
但是,在京味儿逐渐消失的今天,老北京的“礼儿”也丢了不少,倒不是因为语速加快了,也不是“儿”话音少了,是北京人礼貌话语中的精髓少了。文革对年轻人教育的断档起了很大的破坏性作用,所以二十多年前文学界老前辈萧乾痛心地说:“现在倒好,什么都当‘修’给反掉了,闹得如今北京人连声‘谢谢’也不会说了,还得政府成天在电匣子里教,您说有多臊人呀!简直就像少林寺里的大和尚连柔软体操也练不利落了。您怎么不叫我这老北京伤心掉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