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纸媒之王体坛周报也在收缩

体坛周报的确是体育媒体的一面旗帜,一个传奇,一个神话。
但神话也会破灭,不是体坛不再传奇,而是网络革命把体坛逼得不得不紧缩,就如作为摄影界的一颗明星1880年创立的柯达公司,其光芒已经在摄影界闪耀了132年,但是当数码相机诞生,彼时风光无限的柯达会被推到破产边缘。
2015年最后一期体坛周报宣布,2016年,我们经常简称的“体坛”将进入一个新时代:从1月4日(周一)的新一期开始,体坛周报正报将从一周三期变回一周两期(周一和周四)。这预示传统方式办报已经很困难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体坛周报记者的作品减少了,体坛周报也在与时俱进,在www.ttplus.cn下载安卓版和IOS版的“体坛+”手机客户端,就能每天阅读体坛名家们的最新作品。
也不能不说,这个转变多少有些晚了,当体育爱好者早已把阅读转向各大网站的时候,想改变也有很大难度,但我们相信人才济济的体坛周报会做顽强的一搏!
一、从濒临倒闭到带着亿元迁到北京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体育平面媒体中最具开拓性的便是体坛周报了。1988年7月1日,《体坛周报》创刊,最初只是湖南省体委的一份机关报,只有四五个人,两间办公室,第一期是四开四版,在小印刷厂里印了5000份。它的边缘地位使得前途渺茫,省体委只给体坛周报很少的经费,在财政年度初将5万块钱打到体坛周报社的账号上,这5万块钱包括了报社所有的开支,主要是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工资每人每月就几百块钱,要占去经费的大部分。1989年,刚到年中,体坛周报社的账号上就只剩下8000块钱。直到90年代初,这张报想在北京打开市场让邮局代销,邮局连代销都不愿接受(我是亲历者,那一年体坛周报的总编瞿优远和书记谭鸥在我引荐下去了北京邮局报刊发行部,因为当时我兼任家庭杂志驻京代表,那时报刊发行部比较冷淡)。可以说是一份岌岌可危、随时会倒闭的小报。但后来体坛周报推出年维泗回忆录后就得到极大扭转)
后来担任社长兼总编辑的瞿优远率领一个精干的团体,用精妙的策划,不仅度过难关和危机,反而统领了体育报刊的潮流。针对办报观念落后,他们极力追求有丰富的个性;针对体育报刊的大而空,他们远离政治、选择市场;针对地方体育报刊过于注重省体委的声音,他们弱化地方性选择全球性;针对体育报道中不痛不痒的“万金油”现象,他们提出“专业化是全球化环境下的生存之道”;针对1994年开始的世界杯热,他们坚持“开启球迷心灵的感觉”;针对不少报刊不愿化代价引进人才,他们注重人才,不惜重金重用新锐作者,储备团队中坚。
一个正确的选择,就是一次创意。
正是创意的领先,使这张起初是名副其实的小报,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同行业领头羊:
从1988年的5000份,到1997年的100万份,到2001年创下期发行量2212849份的惊人纪录,周发行量(三期)突破650万份。2000年,《体坛周报》年销售额9040万元,利润却高达5000多万元。到2002年他们的年销售额就超过2个亿。
2004年5月,他们又做出一个新的选择,也就是一个新的创意,体坛周报总部从长沙迁到北京,进驻位于北京崇文区花市大街的新办公楼。
从长沙到北京。在表面上是买一个房子那么简单,但实际上,他们分三步才把这个过程走完。第一步,体坛周报总部在长沙,到北京寻求资源;第二步,体坛周报在北京设立一个窗口,更直接地利用北京的人才和信息资源;第三步,体坛周报正式在北京有了一个基地。
有些人对迁京有疑虑,但社长瞿优远比较坚决,因为总部迁往北京,好处也比较明显。北京是中心城市,积聚了更多人才和其他资源。在发达国家,企业总部在哪里不是很重要,但在目前的中国,人才和信息等资源都集中在几个中心城市,总部地理位置的选择还是比较重要。在这方面,北京比长沙更有优势。而独具慧眼的瞿优远在北京为体坛周报买了一幢楼房,如果不是十多年前下手,体坛周报早就难以为继了。
二、创意必须与市场一同成长
《体坛周报》迁到北京后,瞿远和他的团队主动突破地域界限,不但做全国的体育报道,而且率先报道国外比赛,使《体坛周报》领先于竞争对手,将劣热转化成竞争优势。
放开眼光寻找最合适的资源,不让眼前的优势资源束缚自己,这是获得市场成功的关键。体育精彩比赛此起彼伏,他们都在利用这个时机进行自我发展。团队意识到体育早已遍布于社会之中,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日常经历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这都是体坛周报紧紧抓住的机会。
体坛周报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一些在其他媒体工作过的编辑,常常强调体坛周报比他们以前供职的媒体更稳定。《体坛周报》不会突然间大起大伏,也不会出现低水平的制作,它每一期每个版面的水平比较平均,都以惯常的方式操作,做出水平平稳的报纸。
这也正是《体坛周报》的优势。在体育报纸里,它拥有最大数量的读者,有相当多的人已经养成了阅读习惯。它已经取得了优势的位置,就应该保持自己的节奏。它按照自己的风格去做,符合读者的期望,就可能坐稳第一的位子。
体坛周报的成功,就是积极主动的结果。瞿优远和他的团队很早就认识到,要利用全球化的资源(国外体育资讯等),要进行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改造,并在发展的体育传媒市场中付诸实践,这是《体坛周报》成为第一大平面体育媒体的根本原因。
体坛周报起初注重“七十年代人”,后来直到“八十年代人”“九十年代人”,他们是《体坛周报》读者的主体,正是他们的支持,将《体坛周报》推到“第一”的市场地位上。现在《体坛周报》拥有众多更新一代的读者。
体坛周报在全球化、职业化和多元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正与他们的观念相符合,这份报纸曾经体现了他们对全球化、职业化和多元化的追求,实观了他们所认为的“好”,因此备受推崇。
三、必须具备有创意的团队
体坛周报发展的早期,“爱好即工作”确实吸引了很多人。他们不太满意意原来的工作,所以很重视“爱好”带来的新机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加入体坛周报。他们先是以兼职的方式为报社工作,后来的总编辑张敦南在体坛周报的生涯就是从兼职开始,他看到《体坛周报》刊登的招聘兼职启事,就前来应聘。但到后来,都愿意陪着《体坛周报》冒一把风险。
在国内足球、国家队、国际足球、篮球等几个主要方面,体坛周报都拥有业内最顶尖的人才。周文渊是《体坛周报》首席评论员,也是公认的最懂经济的足球评论家。颜强是国内最懂五大联赛的记着,其评论带有某种权威性。马德兴原来是国际足球专家,后来主攻中国足球队。滨岩从小定居西班牙,通多门外语,在西甲及欧洲各联赛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体坛周报与国外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后,他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与骆明等国际足球编辑合作,策划了很多独家的专访和报道。后来的篮球专家杨毅、王猛等都陆续加入《体坛周报》,被誉为拥有最庞大最优秀的体育专职采编队伍。体坛周报的记者不但遍布全国各地,而且驻扎到意大利、西班牙、英格兰、德国、法国、美国、阿根廷、巴西、日本、韩国。多年以来,体坛周报以各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业内顶尖、在某方面有专长的人才。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都是数一数二的水平。此外还有一些编辑和记者,他们在一些更细的领域,比如对某个足球联赛的报道,也属国内前茅。这些记者都属于创意人才,这才保证了体坛周报的领先地位。
四、媒体的创意必须力争独占资源
媒体市场和产业比家电业发展晚,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依靠独占资源的阶段,体育媒体也不例外。
在信息稀缺的情况下,能获得信息就是一种优势。
2001年这家报社发生了一件轰动全社会的事件,事情起源于世界著名教练米卢恰好在这2000年来到中国,于是点燃了引线,体育媒体很快进入混战状态。米卢在中国一出现,体育媒体蜂拥而上,就任主教练之后,它们更是紧紧跟随。2000年1月10日,米卢刚刚赴任,这一期《体坛周报》的头版和封底,总共7篇文章,其中4篇跟米卢有关,占到80%的版面。
初来乍到,他给记者们平易近人的印象,乐于接受记者采访,说话风趣,2000年1月的《体坛周报》上,一个记者告诉大家,米卢“是个绝佳的采访对象”。很快他们发现这是个假象,最后大家认为米卢这个“老江湖”太狡猾,对记者不友善。新闻发布会上,他有时不回答记者的问题,还戏弄记者。但谁都知道女记者李响与米卢零距离(后来李响出了本《与米卢零距离》),于是体坛周报决定将李响挖过来,这也就是200万元转会费的由来。
李响起步就很顺利,很快就成了米卢的红颜知己。米卢对其他记者不冷不热,对李响却十分热情,甚至亲自带她参观国家队的训练基地。与米卢走得如此近,李响能得到一些独家信息。
为什么李响独得米卢的欢心?有人说是因为米卢喜欢女人,有人说是因为李响不懂足球,所以虚心好学,使米卢感到满意。
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答案,李响没有,可能米卢也没有。对于体坛周报的目的来说,也没有必要探讨具体原因。
但李响有一定的特殊性,挖她并不容易。通过这次记者“转会”给体坛周报带来的轰动效应却远远超过这200万元。
如果将花在李响身上的两百万看作为维持整体优势所做的努力,那这笔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已经为十强赛期间的发行量所证明。那时周双刊发行量竟然高达500万!
事后人们无不感到体坛周报的创意实在“狡猾”,正是这个关键的举动,把体坛周报与同类报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甚至堪称是让一些同类报刊垮台的致命一击。
五、用创意打造品牌优势
体育平面媒体在几年前发生了一些令人瞠目的景象:如果说2001年曾经是中国体育报刊的黄金年,那么2005年就是让他们不寒而栗的“黑洞”年。这一年,残酷的市场吞噬了一张又一张报刊,与往年不同的是,被吞掉的的不是“虾米”、“小鱼”,而是在市场大潮中曾经游刃有余的“大鱼”。7月份辛酸告别读者的《球报》发行量最高纪录曾经高达100多万份,而8月份黯然退出市场的《南方体育》尽管背靠财大粗的南方报业集团,也无意支撑,在这前后“谢幕”的还有《21世纪体育》、《体育快报》、《足球11人》、《体育天地》、《北京足球报》、《体育生活报》、《体育时报》、《体坛导报》、《青年体育》……
而《体坛周报》却独占鳌头,在体育报刊的竞争中一览众山小。
《体坛周报》接着先后创办《全体育》、《高尔夫大师》、《户外》、《扣篮》等多本体育类杂志,形成4报6刊的基本格局。
20多年来,体坛周报几乎从白手起家到体育传媒的国际知名品牌,得益于创意。尽管那个时候还没有创意产业的提法,但是回顾走过的路,又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未来,他们将在创意产业这条路上走得更加坚实!
六、体坛周报不能走
如本文开头所说,网络的出现让体坛周报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十多年前副社长兼副总编张敦南主抓网站工作,之后由马德兴主管网站运营,但是体坛网问世之后,人们才渐渐认识到了互联网用户对于信息获取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在新浪、搜狐、腾讯等门户体育频道看体育,体坛网晚了一步,虽然体坛网全球排名一度进入前500名,也曾经短暂超过体育垂直网站门户虎扑,但是网站PV、UV与门户比还是有限,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世界很难获得盈利。
从年末体坛周报的公告来看,之所以从一周三期改为一周两期也是已守带攻。因为2016年体坛传媒集团将投入全集团资源重点打造体坛+APP。事实上,目前就已经有不少体坛周报的编辑、记者被安排转型体坛+。2016年的体坛将两翼齐飞。“体坛+”主打速度,体坛周报主打深度,如果真能实现,也是体育爱好者所期盼的。
体坛周报不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