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东游泳馆的经营史给民企带来沉重思考
(2015-05-15 14:41:18)
标签:
娱乐 |
那还是20年前,央视体育部推出《五环夜话》,我成了头几期的谈话嘉宾。其中一期谈体育场馆的利用,奥体中心的副主任蔡家东也参加了。当时他还年轻,制片人郁洁介绍他曾经是何振梁的秘书。蔡先生谈到,他们的英东游泳馆承包出去了,走出这一步挺曲折。
亚运村英东游泳馆是香港商人霍英东于北京成功申办1990年亚运会时,捐出1亿港元兴建的,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游泳馆。然而,大型运动会后体育场馆利用的难题马上凸显。我记得那时候迫于财政压力,奥体中心甚至在门口卖票,凡进去都要花20元,开创了进体育场馆大院还收费的先例,大概也是没钱急了。英东游泳馆的利用率很低,不但没有盈利,每年还需要几百万元的国家财政资金补贴维持经营,不仅给国家财政带来了负担,也影响了游泳馆自身功能及社会经济效益的发挥。国家体委对此也感到棘手,如果永远靠财政补贴实在说不过去,但自己经营也有难度,是不是可以让民营企业按照市场规律经营呢?连年的亏损也使国家体委不得不做这种尝试。
后来我们住在附近的百姓也能去游泳了,记得那时挂着新奥特的牌子,我和这家公司的年轻管理吴琳聊过,她说其总经理郑福双对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非常关注,也想做吃螃蟹的企业家。郑福双深信,英东游泳馆38000平方米的有限空间里蕴含着一个无限的舞台,体育场馆社会化是增加其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的可行之路,同时也希望借助英东游泳馆在国内外的声誉,进一步树立本企业的形象,拓宽经营发展渠道。
从1994年初开始,经过半年的协商,新奥特对英东游泳馆的租赁得到了国家体委批准后实施。1994年8月,新奥特与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就新奥特租赁英东游泳馆举行了签字仪式。当时的新奥特接受了奥体中心并不轻松的租赁条件:以每年150万元人民币并逐年递增10%的租金赢得了英东游泳馆的独立经营和管理权,拿出100万元维修馆内设备,同时还要全部接受游泳馆69名员工,负担他们的各项费用等等。
新奥特接手游泳馆后将营业时间由原来每日4个小时增至12个小时,还利用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巧做文章,举办了多种趣味盎然的水上游艺活动,吸引了不少顾客。新奥特接手英东游泳馆第一年开始,游泳馆就开始扭亏为盈,情况最好时每天有一两千客人光顾游泳馆。
新奥特对英东游泳馆的租赁共12年,期间新奥特陆续投入改造游泳馆设施的费用有2000万元,上交国家3000多万元,这几乎是个体育场馆运营的奇迹。后因英东游泳馆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中心的水球与现代五项中游泳部份的比赛场馆,2006年奥体中心收回了英东游泳馆经营权。但新奥特也为英东游泳馆乃至北京市许多体育场馆开拓了经营的新思路。
有人说这是一个地道的双赢,但赢家其实只是游泳馆的经营者。民营企业永远是冒险者,如果赔了,那就自认倒霉,如果火了,那就距离退出不远了。
我是外行,真替冒险者报不平。好在新奥特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电子中文信息系统的赞助商和供应商,承担了国内90%以上的体育转播服务,也不在乎游泳馆的收入,但又有多少商家有这样的运气与实力呢?
(本文摘自我即将出版的《当代北京体育场馆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