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老北京的摊位实物广告

标签:
文化 |
近日到北京昌平看首届农业嘉年华,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嘉年华的名字虽然洋气,而采用的方式却很像老北京的摊位实物陈列广告。举办者本该炒作一下,比如“让老北京摊位实物陈列广告回归嘉年华”,那多有复古意义。老北京越来越被人怀念,因为老北京正悄然地消失,每个关心北京的市民,都应该关注一下他们祖宗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周果先生的《当代北京广告史话》确实挖掘透了,这位广告人兼记者也最适合研究老北京的广告。
北京有很多街道和胡同都是早先的农贸集市,如鲜鱼口、骡马市、果子巷、菜市口、花市、灯市口、米市大街、东江米巷(现东交民巷)、西江米巷(现西交民巷)。这些集市都是自发的,没有人管理,先是几个人摆摊卖货,后来摆摊的越来越多,就形成了集市。
这些自发的集市跟客流稳定的店铺和走街串巷的游商不一样,他们用不着字号招牌,用不着幌子,也不用费力费神的吆喝,只要把出售的货物在集市上一摆(放),顾客就上来问价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买卖双方就可以成交。这种把货品放在顾客面前展示的广告方式,被称为“实物陈列广告”。
在元代至明代之间,北京的商业业态基本上都是这种实物陈列形式的集市贸易,北京南北城自发生成了上百个集市,从柴米油盐到蔬菜瓜果,从肉食禽蛋到丝绸棉布,应有尽有。北京城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草民,都可以从这些自发形成的集市中买到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
米市大街、米市胡同、东江米巷、西江米巷都是卖米的自发集市,米面是老百姓须臾不可离开的日用品,所以在北京米市很多,南城有北城也有。米市以卖米为主,但也有白面、棒子面、老玉米、高粱米、小米、红小豆、绿豆等。米贩子把米袋往地上一放,解开口袋就什么也不用管了。既不用招牌也不用幌子,还不用大声吆喝,敲个木槌什么的。这就是典型的实物陈列广告,很直观很省事,是古代集市贸易特有的广告形式。
南城的果子巷也属于实物陈列广告的一种,不过陈列的不是米面,而是时令瓜果。一位居住在果子巷的老人回忆起当年爷爷给他讲的大清时果子巷的热闹情景,说天还没亮小贩们就挑着担子或赶着马车、驴车到胡同里站摊位了,摊位不固定,谁来得早谁就占下,除了住家的大门得给人留着,别的地方都给堵得严严实实。小贩们多是来自通州、采育、南苑、庞各庄、良乡,有的是果农自产自销,有的是水果贩子,都是半夜往城里赶,到了果子巷天还没有亮。城里的人一起床就能闻到满街的果香,仅仅是果子巷这条街,南城的人都到果子巷来买水果。内城里的达官贵人,包括皇宫里的人,也派出仆人赶着大车来果子巷买瓜果。
果子巷里卖的水果都是应季的,桃下来的时候满街多是卖桃的,梨下来的时候满街多是卖梨的,西瓜下来的时候满街多是卖西瓜的。虽然量很大,但不愁卖不出去,一般到晌午时多数水果摊都会空空如也。剩下来的水果摊不是果品质量不好就是价格太贵,即便是这两种情况,下午四五点钟太阳落山前一般也会卖完货。
在果子巷里卖水果,果农和水果贩子用不着吆喝,瓜果在摊子上摆着,好点大的就贵一点,差的小的就便宜一点。当然每个摊的价格还是会有区别的,没有人统一定价,你想卖多少就卖多少。卖的便宜货就会出手的快,卖的贵货走的就会慢一点。买家一般不讲价,觉得合适就买,觉得不合适就去别的摊位。卖家也不要谎,因为价格要的贵买家就走了。买家卖家之间没有什么争执,货都是自己选,卖家不动手,挑好了卖家给你称分量。果子巷里没有缺斤短两的,如果缺斤短两你的摊位就不会有人来。大家都很诚信,卖家诚信,买家也诚信。
前门的鲜鱼口胡同以前也是个自发集市,鱼贩子们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往鲜鱼口聚集,各种各样的鲜鱼活鱼当天捞当天卖。骡马市则是一个贩卖骡马的集市,当然不限于骡马,还有驴、牛、羊等。骡马市开始就是个买卖牲口的集市,由于好多人买了骡马并不是自用,而是栓一辆大车跑运输。骡马市后来发展成集骡马买卖、大车店、餐饮、运输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交易运输中心。
花市的形成跟上面几条集市街略有不同,上面几条集市街都是外来的贩子或瓜农、果农来城里卖货形成的自发集市,花市则没有外来贩子和花农,都是城里的手工业者出售自己手工制作的纸花、绢花。明末清初,花市大街住着很多以做纸花、绢花为生的家庭工业者。他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简单分工,妻子或母亲裁剪纸张,丈夫或父亲扎花束花,加工出来的假花多是供给宫里或商铺,这些家庭手工业者赚点辛苦钱。由于挣得很少,加上做好的假花经常被采购者以各种理由退回来,这些手工业者便把自己积压的假花拿到街上出售。路过的市民发现这些假花很漂亮,可以永久摆放,价格又实惠,真花贵不说摆放几天就死掉了,于是就开始购买假花。一来二去,街头上买花卖花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花市的名字就叫开了。
《燕京岁时记》对花市有这样的记载:“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
花市后来发展的越来越大,从花市西口一直到火神庙,形成了长约二里地的大集市。花市每月逢四开市,即农历的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卖的货也不仅仅是假花了,还出现了买真花的摊位。后来花市还衍生出卖土布洋布的布市、卖各种鸟雀的鸟市、卖宠物鱼和鱼虫的鱼市。每逢春节,花市就开始“连集”,即从腊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集。逛集市的人摩肩接踵,成了北京前门、大栅栏以外的又一大景观,连宫里的人都出来逛集。花市这种热闹红火的场面,一直到解放初期还保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