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问过一些民国过来的老先生,他们都说民国期间足球确实很普及,那时北平人少、空场多,学校踢球的男孩子很多。那时踢球不讲究功利,没有名次的压力,就讲究快乐。
年近八旬的文化学者胡金兆回忆,三四十年代北京足球覆盖了很多行业。大中小学几乎校校都有足球队,学生拿四个书包码起球门就比赛。北京比较有名的业余足球队多达四五十支,几乎天天有比赛、周周有活动,这些球队训练很下功夫,大都经过正规的足球技战术训练,踢起来有模有样。他们互相约,一年到头都有比赛。看球的不仅有学生、教师、职员,也有工人、小贩、卖菜的、修鞋的。那时候黄包车、三轮车夫喜欢足球也是一景,那些“祥子”们专好这一口,有时候球场门外停着十几辆车,他们宁可少挣点也要看比赛。由于拉洋车的“祥子”们善于奔跑,体力特别好,所以稍加训练就比其它行业的进步快。“祥子”们有时就充当“外援”,那时京剧大师裘盛戎的剧联队经常比赛,他们的实力难以和整齐训练有素的球队相比,于是请“祥子”们临时穿上剧联的队服上场踢。剧联队也想着给外援报酬,比赛完了剧联的朋友们掏些钱帮衬一下,补偿“祥子”们歇工而少挣的钱,“祥子”们高兴的是踢球乐呵儿后还能买得到银子,比拉车挣得还多。。
说起裘盛戎领衔的以京剧艺人为主的“北伶足球队”虽然技艺不算京城强队,但因裘先生的人脉而有其独特地位。首先教练是老北京第一教头李凤楼,其次哪怕他们只是中游水平,也因很多人想看裘盛戎而拥趸不少,比赛中常有人喊“裘老板来一段”。老裘习惯上场头戴一顶紫红色毛线球帽,身穿队服,走起来像迈着八字台步一摇一晃,一看就是京剧净角在台上的习惯动作。他身材不高,对抗起来比较吃亏,但他身手矫健,加上团里的小伙子也捧着他,多给他传球,他在场上就更显眼了。一次比赛,对方的后卫觉得如果让着他反而是对他不尊重,于是寸土必争,把他看得死死的,弄得老裘很是焦急,还一个劲儿地想过人家。一次被对方飞身铲了个大跟头,大师兼老板摔得这样狠,把剧团的人都吓坏了,一边去搀他一边埋怨那小伙子不该下狠脚,一时间双方要有些不快。没料到老裘掸掸土站起来,用手点指那个绊他的后卫,唱起京剧《姚期》里的一句词,“小奴才做事儿真胆大”,不仅争吵停止了,还把大家都逗乐了。有人把那个下狠脚的后卫拉到一边说:“注意点儿,把老爷子摔瘸了,晚上观众听不了《锁五龙》,饶不了你!”
这样的趣闻还不仅仅裘盛戎大师有。一次,“北伶”与三育球队在辅仁大学足球场比赛,观众普遍认为实力悬殊,因为三育队是当时被公认北京实力很强的球队,而这场比赛,他们又拥有一名特邀球员。此人踢球下脚狠,绰号不雅,他本人也不爱听—“疯狗”。比赛中“疯狗”一脚抽射,球像炮弹就要进门,此时在球门区的“北伶”队长李盛斌飞出作出了一个舞台上的“劈叉”动作,将“疯狗”射来的皮球挡在门外, “疯狗”赛后也翘起大拇指对李盛斌说:“李盛斌呀李盛斌,你脚底下里踢外拐也太厉害了,你演孙猴子有七十二变,可你踢起球来有一百多变!我算服了你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