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孩子暑假不温书看两国教育的差距
标签:
杂谈 |

乌兰特.凯文


乌兰特.凯文在2排左2,他和所有的同学在假期都不温书
乌兰特.凯文是一个中德混血儿,德国籍。真怪了,中国人和外籍人士结婚生子,除去越南、柬埔寨等有限的几个国家外,都不选择中国国籍。什么时候中国人和发达国家的人结婚有一半孩子选择中国国籍,那时候中国才真的强大了。
凯文是个小帅哥,不到18岁身高1米80,在北京街头行走还是有一定回头率的。他来北京度假一个月,住在我亲戚处,我去过几次,从来没见他温过一次书。暑假对他们来说真的快乐无比,除去玩儿还是玩儿。他和一起同来的几个小朋友到上海世博会几天,余下20多天就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乱窜,是典型的一群小“胡同串子”。我真替他担心,已经上高中的他怎么应付德国的高考?我说你为什么不学习,他说放假前老师都给家长发通知,不要在假期温书,不要破坏了学校制定的教学。这还不算,教师还把他们的学习课本收了回去,一方面防止他们假期读书,另一方面德国学校大都循环使用课本,高年级学生把书留给低年级学生,如果书保存得好,他新学期得到上一级同学的课本也能新些。真是低炭经济,中国千万中小学生如此办理,不知要节省多少资源。当然这在中国绝不可行,中国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寒暑假依然要拼搏,不输在假期后的起跑线上,课本岂能收回去。况且不仅课本,很多辅导资料辅导课堂也应运而生,那是多少人发财的机会,中国学生只能认了。
从乌兰特.凯文等一群小玩儿闹在中国的快乐假期,我们反倒能思考一些问题。我问过他:“你这样不温书,能考上大学吗?”他斩钉截铁地说:“肯定能上大学”。
原来德国教育政策的目标是使每个人在其一生中接受个人、职业或政治方面的教育。德国高校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入学制度。德国很少有家长存在“唯有读书高”的想法,德国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去受高等教育很实在地说:“我可不愿意我们孩子去受这个苦”。这缘于德国的分配方式没有把学历看得过重,学历低有技能一样可以有较好的收入。初级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在毕业后多数都分流到各类技术学校,有经验的高级技工更是非常抢手。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既为德国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同时为社会真正树立了“劳动光荣”的理念,还形成了基本不分高低贵贱的职业观念。德国教育部部长沙范今年发表了“高级技工重要性不亚于研究生”的报告,足见政府对于有技能劳动者的重视。
德国青少年不是不刻苦,而是不做苦行憎,尤其不做应试教育的奴隶。
德国的非应试教育不是不出人才,而是大出人才。二战前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美国,二战后也是美国之外获奖最多的。也许有人说诺贝尔奖不是教育成功的试金石,那么无论从科研能力到科技创新,都确实强于我们。
从乌兰特.凯文等德国孩子暑假不温书,可以折射出两国教育理念的反差。我们看世界杯常常痛感中国和德国足球的差距,其实那真的不值得痛心疾首,不过就是一项竞技运动,而在教育上的差距才是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