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不断建造大型场体育场馆泼冷水

标签:
杂谈 |
一个建造大型体育场馆的热潮正在中国兴起。在中国新一轮建造大型体育场馆的热潮中,我们也有必要泼上一点冷水。在北京奥运会后,济南成功地承办了第十一届全运会,2010年广州将主办十六届亚运会,2011年深圳将承办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再加上即将在辽宁建造一批新型体育馆,将是一个令人瞠目的高投资!
但是有一种现象足以给人警示: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不同于其它市政建设,比如修马路、造地铁,投资同样很高,但是回报并不是难题,人们可以每天体验到这些设施给市民带来的方便,地铁也永远不会为乘客少、利用率低而发愁。而大型体育场馆就大不一样了。
对于大型运动会主办城市来说,最棘手和最难以“可持续发展”的是赛后场馆资金投入的回收。
回顾30年来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对于赛后体育场馆的利用有的成功,有的差强人意,有的巨额亏损,一些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的体育场馆值得我们警惕。
人们一直把洛杉矶奥运会做为一个成功的范例,包括它的体育场馆,但是洛杉矶有它的自身条件,洛杉矶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它成功地利用了已有场馆,还有这些场馆本来就得到充分利用。当时24个奥运会的比赛项目都有场馆进行比赛,都分散在城市不同的角落里。而很多奥运举办城市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但大多数大型场馆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能毁誉参半就不错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新建造了13处场馆,有21个场馆进行了改进。当时有三千多座相应的居住区就在奥运村里,在比赛以后这些房子就出售给韩国的居民,由他们来使用。还有一些场馆直到现在还进行相应的柔道、摔跤和举重的比赛,场馆进行了充分的使用,进行很多的文化活动和继续进行体育的比赛,即使这样,他的奥运主场每年要花差不多800万美元去维修。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也是毁誉参半。悉尼有一些场馆到奥运举办后四年的2004年就破产了,造成这个原因是城市的管理者想把原来奥运村址变成一个商业开发地,这个做法引起了当地居民和环保主义者的反对,政府又想它变成了一个工业区,很多人士也反对这个计划。后来大概每年要花三千多万欧元来维持场馆。“后奥运效应”因场馆“黑洞”带给澳大利亚的也包含着痛苦。“后奥运效应”已成为澳大利亚学者们的一个新学科。当然,这个窘迫近两年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扭转。2004年“回家”的雅典奥运会总体上来讲是成功的,希腊人始终认为得大于失,但是在体育场馆的问题上也是教训多多。到了雅典奥运会闭幕半年后的2005年3月,监察奥运场馆使用的国有公司负责人克里斯托斯·哈德杰曼纽尔不禁心痛地感慨:“未来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应该从中汲取一些教训。”比如耗资2.3亿欧元的奥运会公园赛后马上冷冷清清。仅仅一年时间,雅典为维护奥运场馆而花费的资金就高达1亿欧元。同悉尼一样,雅典也为后奥运的“黑洞”成立了为了海利尼西奥运会财产部。
当然更有巨额亏损给我们的警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体育场馆是一次亏损的范本。由于场馆利用率很低,这一个脱离现实的财务预算和计划使蒙特利尔人进入21世纪还在为30多年前的场馆继续负债。
我们的体育场馆利用率好吗?在不少城市开完全运会,其赛后亏损吗?我想这个答案应该告知老百姓,因为这一切都是纳税人的钱。
从现在开始,下一个大型体育场馆的建造将在辽宁展开,几十亿元的场馆建设费即将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