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朝北京方言所接受的又一次大融合

(2008-07-17 08:39:55)
标签:

杂谈

明朝北京方言所接受的又一次大融合

 

明朝北京方言所接受的又一次大融合

 

 

明政权攻下大都后,北京脱离了四百多年少数民族贵族的统治,重新归属于汉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元朝覆亡时蒙古族统治者仓促撤离大都,但在大都和附近居住的其他少数民族并没有离开。明初学者白范北来,到北京以前路过蓟州时所写的诗中有这样两句:“人烟多戍卒,市语杂番声”。街市上的“番声”能够给初到的外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当时北京附近的外族人仍是相当多的。但造成明初北京语言混乱状况的却主要不是这些“番声”,而是全国各地迁来移民所说的各种汉语方言(明初朱棣带给北京的是吴侬软语),这又是北京方言所接受的一次大融合。

元末一场大的动乱,使大都城残破不堪,人口稀少,土地荒芜,从明代开国到永乐初迁都北京以前,一直是“商贾未集,市廛尚疏”。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明初采取了大量移民的政策充实北京,移民范围从山西、山东直到江浙一带,每次动辄万户。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又连续四年向北京大量移民,为迁都做准备。1421年迁都北京后,大批高级官吏从南京移居北京,加上从攻占元大都后就一直守卫在北京的大量军队以及从全国各地陆续召来京的各行各业工匠,各种来源的移民数量计算在一起,从明代开国到迁都北京,五十多年间,全国各地先后移居北京的汉族人估计有几十万人。这些人分散居住在北京城内和附近各地,大大改变了北京的人口结构,使得明初人口十分稀少的北京再度繁荣起来。这时和北京方言接触最频繁的已不再是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语言,而是来自中原和长江以南的各地汉语方言了。

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北京官话也逐渐产生,作为国语正音的官话又再次分为南北两支。明代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受到满语的影响才逐渐成熟。在整个明代,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当时北京人都要学讲这种南腔北调的语言,而北京官话通行范围小,地位也远不如南京官话。明清的南京官话,加上六朝的金陵雅音,在中国语言史上举足轻重,不仅当时在国内地位显赫,也深远地影响到后来甚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南京话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周边国家的语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日本,六朝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语音主要是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日本官立学校和民间私塾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话,直至明治九年(1876年)日本官方才转而使用北京话,其原因是在这100多年前的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取代了南京话音。

(本文为作者新著《当代北京语言史话》中的一节,此书已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