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中沉浸两天,提前投入4天备课、交流。期间教研活动围绕本学期学科教研主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促进教师成长。
活动中不断优化设计,优化课堂、优化评价,这都来自集体的力量。物理组老师不断的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在导学案设计设计和课堂实践中提升对教学的理解力、收获教学技巧。
上一个打卡内容记录了我们的活动收获与反思
优化之处:
1、明确了课前,自主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实现的。课前的自主检测也是针对于学生自学中能够有明确结论的问题的检测。避免错误循环。
2、优化了科学探究内容,在导学案上的呈现形式,自主导学中可以探究实验提供基础的内容。如测摩擦力的方法从教材当中能够找到就可以直接拿出来,通过问为什么来强化对规范操作及原理的理解。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呈现设计实验的整体思路,让学生提前阅读,而不是回答,把进行实验之后的内容放在课中进行。
3.优化自主学习评价与课后评价。通过实践普遍反映,学生不会对照着目标进行评价,改进后,我们将同一目标下的问题,集中在一起,既突出了目标又方便了,学生自我话等。
体会:
从自身的学习过程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能更加自觉地优化教学。
学生普遍习惯了听讲、通过重复练习获得学习成果,自主学习困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老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
教学改革起步于教师的自我改革,万事开头难,只有在不断实践中突破了困难期,才会获得长效的游刃有余的教学。
姜老师评论
感谢袁老师在“沉浸式联合视导”中,第一家就选择了26中。
设计学案的过程是我们【自主学习】的过程,学案的质量反映的是【自主学习检测】的等级。
正如袁老师所说,在理解的层面没有突破,很难进入到运用层次。
学案的设计首先开始于“模仿”,模仿袁老师做的第七章导学案范例。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新的问题还是不断的出现。比如:“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如何处理探究实验的内容?提出的问题,如何设计才能更恰当?……”
于是又反复查阅教研前后的文字材料,通过组内的交流,展开了【合作学习】。但是问题依然很多。交上学案的那一刻,心情是忐忑的。
好在袁老师及时的视导,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课中】解读、指导,让我们深入理解了新式课堂中各个环节的关系。初步达成了【学习目标】。
但是,这个【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是真正的“理解”?还要在明天的课堂上,通过具体的“运用”【课后测】来检验!
最后,希望袁老师对于我这个“学困生”及时纠正、多多指导。
回复:
如此教研、教学对照,各环节契合,突破了理解层,这是优等生的学习节奏。接下来是应用到灵活应用更难。这相当于学生刚学大气压就做气夜混合题目,少数领会多数不会。经过我们老师大量的训练,到初中毕业能达到会做水平的不过40%。应用难、灵活运用更难。在气液压混合教学方面,老师已经达到评价阶层,这是经过多上年走过的教学之路啊,长联想、多体会,迁移运用自然成。
郝老师评论:
沉浸式教研这次的主题是自主学习,两天的深入研讨,从备课到听课、上课再到示范课、评课,我们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在不断提升。备课环节我就遇到了不少障碍,对于学案的把握总是不到位,虽然有了袁老师的样例,看会了却模仿不上来,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自主学习的设计,没有给学生搭好梯子,无形中给学生自学造成了困难,好在袁老师及时给出了建议并帮助修改。备好了课又不知道怎么上,不知道对于学生自学的部分怎么处理才合理。先听了王贺的课再研讨,在袁老师的指导下有了思路,可是轮到自己上课好像又回到了老路上,尽管自己也在抗争,就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又要把自己向传统教学模式的方向拽,多少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却变成了自己进步的阻力,心中就像住了两个小人,一个说传统的模式好,另一个说自主的模式好,就在摇摆当中结束了一节课。与其说是内心的不坚定,不如说是对新的教学模式理解不够。又听了姜老师的课,感觉比自己顺畅得多,一些环节的设置也更加合理,但是能感觉出来,我们的课还是没有完全达到袁老师预期的结果。经典的下半场来了,言传不如身教,袁老师又一次亲自上阵了,没想到一个临时的课对课前的准备竟能如此的细致,袁老师审阅了班级里每一份学生自学的学案,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了下来,又提前约谈了部分学生,了解了学生们在自学时遇到的困难,希望在上课时得到哪些帮助。可能课前我介绍的有点隆重,上课时能感觉学生有点紧张,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我感觉他们听得很认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超越了我以往的每一节课。下课后我们又聚在了一起,点评一天的得失,对于我们的课,袁老师也给予了肯定,对于新生事物,学生和教师都要有个适应的过程。经过认真的备课,充分的研讨,我们上课的语言是坚定的,基本完成了预期的目标。有些细节的推敲光靠语言已经不好表述,只能亲自示范让我们感受了。忽然明白了“沉浸”的意义,两天的时间,真的是沉下来了,也浸在了其中,既然方向是正确的,就会义无反顾,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能够将自主学习坚持下去,毕竟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这会对他们将来人生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助力。
回复:
我们有共同的愿望:在孩子们成长路途中留下我们浓重的一笔,心向美好,脚下踏实.
小王老师评论;
转变观念,把大脑格式化一下,学着做,重新填充,努力提高自己
从模仿做到对比袁老师的修改稿发现自己领会的实在是太少,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内容设置太太重要了。我以为记住了修改稿,就可以顺利的上课,便开始捋顺要完成的目标,却发现脑海中的自己有些不知所措,学生小组分好了该如何组织展示才能最大化利用学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我明白自己没有领会精神。还好,袁老师又通过集备,用语言对比讲解了学案的设计与使用,感觉好像懂了不少,赶紧再改课件,准备明天的尝试,希望各个环节能理解到一半,课能顺顺利利讲下来
回复:
你的提问是我思考的源泉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