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2听课实录分析
(2013-10-30 12:03:39)
标签:
光的折射听课分析教育 |
分类: 物理-教学设计反思探讨 |
课堂教学观察评析记录
序号:
班级 |
初二 |
人数 |
30 |
学科 |
物理 |
教师 |
徐琳 |
课题 |
§光的折射 |
课型 |
新授 |
||||
时间 |
教学实录 |
教学分析 |
|||||
|
课前准备:
分组 引入环节 演示实验: 1、观察激光笔的亮斑,用酒精灯在传播路径中加热观察光斑晃动 2、美丽的彩虹 3、三位同学配合演示活动,看到硬币。三位同学监督 新授环节 T: S: 听、看 T: 布置学生实验: PPt图片一笔三折,碗中筷子弯折,描述,实验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S:实验 汇报——配合实验操作描述观察的现象 T 在黑板上画出看到的现象图。 小组探究: 探究一:光从空气斜射水中,每组三次实验,逐渐改变入射角度数,在白纸表格上记录对应的折射角的度数 探究二 垂直射入时,传播方向如何? T: 小组展示要求PPt 讲解、展示、总结结论 T: 其他组展示与本组有何不同? S:度数不一样。 T: 度数不一样但是结论一样。 T: 板书: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1)折射光向法线偏折 2)…….. 3)……. T: 画出折射光路图 S:画图 T:评价学生的作图,规范性和准确定, 看到水中硬币的现象的解释 硬币的虚像:画图讲解 T: 渔民插鱼,往哪儿插?下方。 任务布置:三分钟讨论,解释。 S:小组展示汇报。四人画图展示讲解汇报 T: 评价展示小组的光路图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总结:学到什么? 全体起立后面说的不重复前面回答。 教师:总结语。用光的知识解释现象 |
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 用演示和学生活动光的折射现象,引入引发兴趣。 建议:减少实验,选择现象清楚、容易操作,能够引发学生疑问激发兴趣的实验引入效果更好。 区分: “这些是折射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两种问法的作用不一样。后者更适合引课。 感受光的折射,物理学科能力培养,实验现象观察描述。 汇报过程小组成员全上台,有分配任务,有责任。都有展示机会。提倡实践。 让学生画出实验现象,可能有画错的可能,不利于下一步教学。 建议:教师提问现象,同步出现光路图。 实验任务布置明确,分部进行。 突出实验数据的操作与数据收集,为得出结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提出要求,能显示在幻灯片上,要求明确 学科思想的渗透过程,同样的实验,不同的数据得出的结论相同。 借助评价学生的作品来突出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技巧的表现。 讲解清楚,语言、图配合,准确表示,示范作用好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解释任务,模仿、学习内化、展示,学些成果展示的好方法! 通过评价学生,突出学习内容及要求。提倡! 全班小结的方法。形成习惯,学生很积极的参与。 组内成员积极的, |
|||||
总体评价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