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备课的依据——课标、学生

(2011-08-10 09:47:38)
标签:

备课依据

课程标准

备学情

教育

分类: 学习分享

 

     1 理论依据

    既然备课的实质是课程理解,而课程目标、内容及实施要求等又以《课程标准》的形式体现出来,那么理所当然《课程标准》应成为备课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

     以《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指导备课的主要含义是:

    (1)以《课标》所规定为的一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和任务为总的指导思想,确保备课的基本方向和走向不偏离。

    (2)以《课标》规定的学科目标体系为参照,确定具体教学时心的教学目标。

    (3)以《课标》规定的学科内容体系为标准,选择和组织一定时空范围的教学内容。

    (4)以《课标》规定的教学方法体系为原则,指导对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标”应包含两种意义:一是经常性学习、领会和把握《课标》对一门学科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和实施原则等基本精神的表述,应用它来指导备课和上课;二是即时性的学习,即参照《课标》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和内容来确定一定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一个优秀的或成熟的教师,应该经常地自觉地钻研并把握好学科《课标》,领会它的基本精神和学科体系,并用以指导教学行动。否则“临时抱佛脚”,是无济于事的。

  

     2 现实依据

     备课的现实依据是学情——学生及其学习的现状。因为教师备课完全是为了学生而备,离开学生的备课是盲目的,不合学情的备课是低效的。只有针对学生及其学习的具体情况去备课,才能做到有的放失对症下药,取得预期效果。

    所谓“备学生”,就是为学生而备。

    (1)学情内容包括:

    ①一般性学情或规律性学情。即青少年一定成长阶段的身体发育水平、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等。掌握一般性学情有助于从心理学角度来变研究学与教的问题,提高备课的科学性。

    ②具体性学情或特殊性学情。即了解一定时空和条件下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结构、接受水平、理解能力、主动探索和创造精神、学习的兴趣、方法和习惯、心理健康和思想修养等等情况。了解具体学情有助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增强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集体性学情或班级性学情。即从班集体角度整体考察一个教学班的学习风气、课堂气氛、舆论倾向和课堂纪律等情况。把握集体性学情有助于利用集体环镜和集体教学策略,提高备课的整体水平。

    ④个体性或个别性学情。即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状况和学习需要、情绪及表现,特别是那些有突出特殊情况的同学。掌握个体性学情,有助于搞好因材施教,个别教学的备课。

   

    (2)学情了解的方法

    ①察看法。查阅学生档案,观察平时表现等。

    ②访谈法。与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交谈了解,家访,与学生直接对话。

    ③教学反馈法。通过课堂提问、练习、答疑、作业等了解学习状况。

    ④摸低测验法。把与新课有关的预备知识编成习题,可从考查结果中及时了解学生的现实水平或准备状态。

    ⑤试卷分析法。对阶段性或较大型考核的试卷进行逐题分析,能获得较可靠有效的学情信息。

    ⑥参与活动法。即教师投身到学生们的活动中去,体验和倾听学生们的生活情趣及内心呼声。

    ⑦阶段判别法。每次阶段性考查后,可对学生学习的发展变化作出以下五种类型的判断:上升型、高水平稳定型,起伏型、下降型、低水平稳定型,从而有针对地采取相应对策。

   

    (3)了解学情与备学情

    了解学情是平日教学随时随地要做的事儿,还不是备课中的备学情。所谓备学情,是要在综合平时所了解的学情的基础上,判断学情的现实状态,并研究如何把它过渡到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达到学习的准备状态,包括以下四个要点,即让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爱学(有兴趣)、能学(有基础)、肯学(有动力)、会学(有入门方法)。使学生进入准备状态,是教学起始阶段的主要任务,但在备课中必须设计出完成任务的办法。

    

    (4)备学情与备课程

     依据学情进行备课具有以下指导意义:

    ①从学生现实水平和发展可能出发,来调整或优化教学目标,防止把目标订得过高或过低。

    ②从学生的学习愿望、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来调整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避免过难或过易,使之可接受能学好。

    ③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来调整教学的起点、坡度和速度,让学生跟得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与进程。

     ④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设计或调整自己的教法,使学生能适应新教法,改变不良习惯,或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⑤充分利用学生过去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之“温故而知新”,迁移而长智。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同化或改造。

    ⑥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经验、日常生活事例,“能近取譬”,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刻的道理浅显化,这是化难为易的有效办法。

    ⑦根据学生已知和能知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讲多讲少的尺度。对教材中学生已知或虽未知却自学可知的内容坚决不讲或少讲;对学生非讲解不足以理解的内容则必须讲清讲透。

 

 

  一、备课的实质

    二、备课的依据

    三、备课的重点

    四、备课的核心

    五、备课的结晶

    六、备课的操作

    七、备课的评价

    八、备课的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