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踏北国风雪路,品江南毓秀情——喀喇沁旗校长赴江苏南通参观考查学习体会

(2023-12-20 19:32:38)
分类: 交流平台

                  踏北国风雪路,品江南毓秀情

         ——喀喇沁旗校长赴江苏南通参观考查学习体会

              锦山第二小学  刘国辉

202312月,北国已进入深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怀着虔诚,带着梦想,在旗教育局精心策划下,继5月份江苏南京考查后,于1210日至15日,历时一周的的时间,全旗中小学、幼儿园的48位书记、校长和主任再次踏上了钟灵毓秀的江苏——南通,开启了全旗高品位的研学考察的里程。这次研修的主题是建设更加优质现代学校,推进全旗教育高质量发展。

有人曾经说,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一周的所见、所闻果然名不虚传。视觉的冲击,心灵上的震颤,让人热血沸腾。

一、爱心——让教育成为我们的信仰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原《德育报》主编陈茂林也说:“教育是一种需要责任感和爱心的事业。没有爱心,不配做教师;仅有一般的爱心,只能做一个一般的教师;具有浓烈爱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有人说:“一所有生命力的学校,真正能长盛不衰的原因不在于它有多少物质空间与多少资产,最根本的是在于它有多大的教育空间,是否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的脑海与心灵之中。”

一周的时间,我们参访了南通5所中小学校,这些学校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宽敞明亮的教室,也不仅仅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主要的精神——是南通教育人追求无悔、崇尚真理的力量。在参访的学校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海门实验小学——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走进这所学校,看到领导和老师们似乎没有世俗的困扰,没有职业倦怠的恹恹欲睡。代之的则是积极向上,在追求自我完善的前提下,充满着一种职业的自豪感。尤其是该校的校长祝祖岗——一位支教校长——按我们常理的认识,一位从城市来到农村学校支教人员是长久不了的,充其量也就是来“镀镀金”而已。可是祝校长从2018年来到这所学校,矢志不渝至今,每天都要往返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几百公里。六年的坚守,无怨无悔,在规划学校的发展中,他带领他的团队,尽心竭力、矻矻以求,一年一个台阶,把一所文化“苍白”的农村学校办得风声水起,逐渐厚重起来,怎不令人感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也许是对其最真实地写照吧。我想,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玩味的地方。

二、适合——让教育成为尊重人性的港湾

教育的基本态是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曾说:“让每个学生感动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享受的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适合于学生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课程。海门实验小学祝祖岗校长说:培养孩子家国情怀,必须从课程开始。换言之,培养什么样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都要依赖课程;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也说:只有课程改变,学生才会改变。只有学生有特色了,学校才会有特色。如果课程设置的有问题,那么人的培养就会出现问题。尤其是,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各地情况不同,用一套课程来面对全国不同的学生,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所以,他提出教育要有“客户”思维。即学校犹如“公司”,学生类似于“客户”。学生既然是客户,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服务的核心问题就是提供适合于每个“客户”所需要的“产品”。那么,学校所提供给学生的产品是什么呢——课程。学生来到学校学习就像到饭店吃“自助餐”一样,饭店应该有多样的“食品”可供吃饭的人——学生选择,而不是一种单一的食品。因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喜欢吃的食品可能各不相同,要想让每个人都吃好,唯一的方式就是提供丰富的菜肴放在桌子上让他们自己选择品尝。其实,这是在描述一个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教育的美好蓝景。

综上所述,我们肯定地说,如果不进行课程建设,培养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好的教育就在于提供丰盛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然而,日前,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课程却是一种单一的“食谱”,学生是没有选择权的,喜欢不喜欢都得“吃”。这样,“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可能就是一句空话。最理想化的课程建设应该是“主题课程”(项目化学习)和“个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我们在南通虽然也没有看到这种课程建设,但是他们却在“三级课程管理”中做到了“顶天立地”。“顶天”即是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用以体现国家和地方的意志;“立地”就是依据地方特点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开发符合学生发展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例如,海门实验小学不但开发了诸多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而且各个班级“八仙过海”开发了丰富多彩的班本课程。这些班本课程源于学科、源于生活、源于传统文化、源于乡风海韵以及教师的个性特长;海门区新教育小学认为,课程就是生活,课程就是人生,生活处处都可以开发校本课程。在朱永新“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发了系列的“理趣课程”——这些课程基于跨学科的融合、基于学校物型文化的连接、基于新时代国家发展理念、基于立德树人。其中最让人大开眼界的就是“数学绘本”课程,把一个个数学问题用情景、用故事加以讲述,有力助推了常规数学课。这是一般学校很难想到的。

三、翻转——让教育成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曾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说得是:优秀的教师要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教育学生:即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激励他们,但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他们,但不把全部结论都讲出来。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激励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安易;启发而有所含蓄,就能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深刻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也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之,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因此,提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念。

现实点说,第八次课程改革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22年新一轮课改已经开启,但是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仍然大面积存在。

南通地区为了改变以往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提出“六学”的教学思路,实现教与学的翻转,为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即:

 “情境导学”——情境化问题设置与应用、情境化教学贯穿课时教学;

 “自主先学”——“学生课前预习或课中先学”须落实于每节课;

 “合作助学”——每节课至少有一次聚焦重难点问题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踊跃展学”——大声表达,积极主动、有理有据有序地展示观点;

 “以练促学”——每节课均需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当堂训练安排;

 “多元评学”——多样性;师生有适时适宜的点评(归纳与总结)。

通过上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基本退到了“幕后”,成为学生走向真正学习的“设计者”,将学生推到了“台前”,实现了教学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触及学生的心灵,让学习在学生身上真实地发生——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清净——让教育回归本真

有一种观点,而且是受到较多认同的观点,那就是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是一种保守的、陈旧的教育,因此多是持排斥的态度。其实,我国古代有很多教育智慧至今散发着光辉,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和继承。就教学原则和学习策略方面就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相观而善,温故知新、学而时习……”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我们教育生活的美好词语,蕴含着一份宗教般的虔诚,成为我们永久的“教育之恋”。

这些教育智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的实践仍有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不折腾、不闹腾,能够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走在一条健康的大道上,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