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学习方法
(2022-06-22 17:59:12)| 分类: 关于读书(读经典) | 
 
朱熹说“学者读书,须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他强调了学习语文必须全身心地沉浸于语言之中,口诵心唯,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朱熹谈读书方法:
 
 
读书之要:
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朱熹《读书须有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没有疑问不曾进去学习,只有疑问才能体现学生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长期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质疑,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五花八门不着边际,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就会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进入深度学习了。
朱熹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渐进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巴金先生谈多读:
我不仅学过怎样写“散文”,而且我从小就读过不少的“散文”。我刚才还说过老师告诉我文章应当怎样写,如何从第一段讲到结束。其实这样的事情是很少有的。这是在老师特别高兴、有极大的耐心开导学生的时候。老师平日讲的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从周代到明代,有“传”,有“记”,有“序”,有“书”,有“表”,有“铭”,有“赋”,有“论”,还有“祭文”。里面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像《桃花源记》《祭十二郎文》《赤壁赋》《报刘一丈书》等等。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但是当时也只能说是似懂非懂。可是我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来的。这就是说,它不是颠三倒四的胡说,不像我们常常念着玩的颠倒诗:“一出门来脚咬狗,捡个狗来打石头”。这样一来,我就觉得写文章比从前容易些了,只要我的确有话说。倘使我连先生出的题目都不懂,或者我实在无话可说,那又当别论。还有一点,我不说大家也想得到;我写的那些作文全是坏文章,因为老师爱出大题目,而我又只懂得那么一点点东西,连知识也说不上,哪里还有资格谈古论今!后来弄得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批“清顺”二字敷衍了事。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