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合一
(2022-05-08 09:54:17)分类: 轻叩大师心扉 |
陶行知 | 教学合一
现在的人叫在学校做先生的叫教员,叫他所做的事情为教书,叫他所运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除了教书以外,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呢,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样。这都因为重教太过,那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就将教与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是实在应当合一的。理由有三: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记它,把活泼泼的小孩子当作一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就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家,学校就像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
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是教学乃是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到身上来了。不像从前一样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是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果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处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
第三种也就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先生要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要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教师不要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似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学生方才能去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的一切真理,就能取之不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从前的先生,只管自己的意愿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趣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才不尽。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未必去温习,何况在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
总之: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这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找那无价的新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