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悄悄的改革带来脱胎换骨的质变(学共有声)

(2022-04-19 07:27:36)
分类: 梨花细雨

            静悄悄的改革带来脱胎换骨的质变

2018年,赤峰市教育局提出了“建设学习共同体,办“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教育”,可以说,这是历次本土改革中我们看到的最不一样的教改行动——它触及到了教育的本质,提出了“十大教育行动”。

改革直指教育时弊,提出了诸多新的理念和举措。如,提到课堂教学中教和学的关系时,指出要改变过去那种“传递式”的教学方式为“协同研究”;提到要提高教研的时效性时,指出要改变过去那种“观摩——评价——建议”的听课方式为“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新范式;提到要真正提升教师内在涵养时,指出要建立“读书——实践——写作”的教育生活方式等等。

这一系列改革动作,其核心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剔除以往那种由于我们教的不当而体现在学生身上的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让学习在学生身上得到真正地发生。

学共体的理念可以说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颠覆性地改革。要落实其理念,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不行。

鉴于此,我校首先从提升教师素质作为切入点。

     1.读书,改变生活样态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在书海中畅游,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智慧。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没有在书海里面摸爬滚打的一番工夫,是很难指导学生的阅读的。所以:

首先,校长要以身作则。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一位校长离任后,学校仍然能够健康发展,原因就在于文化,是从校长身上散发出来的浓浓的书卷气,对学校长久的影响。

学校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本人从来都没有忘记学习这件大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坚持阅读、写作和积累资料。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有近百篇分别在《内蒙古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作文教学研究》《语言文字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目前已有4本书公开出版发行。其中《语文教学的知与行》《跟着大师行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学习与研究》分别入选赤峰市教师成长文库第一辑和第三辑。其中《语文教学的知与行》荣获赤峰市和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三等奖。我说这些并非为自己歌功颂德,而是我越来越意识到,现代学校管理越来越少的是行政命令,而越来越多的是靠校长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不需要宣讲,不用誓言便能散发出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继而能带动千军万马。

其次,引领教师读书、反思和写作。回顾诸多优秀教师成长的历程,尽管他们所走过的路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面壁读书、反思和躬身实践。鉴于此,20178月,我校成立了语文学研共同体,选拔一批热心向上、有培养前途的骨干教师组成学研团队,聘请我市语文教育专家丛智芳老师为导师,有计划地进行培带,目标是使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同行的领军人物。在专家的带领下,共同体成员开展《教学有法:从不同体裁出发的行动研究》,研究内容涵盖童话、寓言、散文、诗歌、小说等贯通小学六年的各类课型;全面建立教师大背景阅读、全口径备课、多功能上课、围绕教学实践写作、语文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的成长模式,建设真正的学研共同体。每学期除了网上随机交流以外,集中两次研讨,每次活动通过课例对比分析、专家讲座和集体分享,使老师们的认识得到了质的飞越。从学共体成立到现在已经历时四年,研究团队已经扩大到20多人,并辐射到其他学科。通过共研共促,使一大批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他们不但在本校发挥着引领作用,而且还有力地带动了区域内的部分学校。例如,本年度5月份,我校刘晓红、王明华和陈志颖老师受教育局指派,分别到我旗的三所小学送教,得到了教育局和区域学校的高度评价。他们撰写的“送教”体会分别发表在《内蒙古教育》2021年第六期和“赤峰学共体”公众号上。我校的科研主任丛丽红的著作《读写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入选赤峰市教师成长文库第二辑,并荣获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另外,2013年始,学校就出台了《师生、家庭读书工程方案》,要求教师每学期精读一两本教育名著,利用假期进行自培,撰写体会,开学后分学科、分层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学校将这些体会编辑成册,命名为《学研有声》。每年举行一次“四个书香”表彰大会,将阅读向家庭扩展,建设书香家庭。

2.转变,提升教育品位

首先,积极探索学习方式的转变,创建“自主学习——组内合作——全班分享——师生倾听”的课堂学习流程,让教学变成师生的协同研究,使课堂成为对话、合作和交流的场所。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提炼以“任务驱动”为出发点的教学思路:即任务设计→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自我拓展。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让研究走近每一个学生,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生态,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

其次,开发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三级课程体系,从本校实际出发,开发了七类校本课程——环境熏染、德育养习、教师研修、学科拓展社团读书工程和班级课程等。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活化。编写了60多本校本教材,有效地延伸和补充了国家课程。

几年来,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多次获得旗市以上奖励。《内蒙古教育》《赤峰日报》等多家报刊进行过跟踪报道,其中“海量阅读”课程荣获市级特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课程建设,使一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因为,他们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在运用教材、完善教材的过程就是理性提升的过程。

3.建设,改变思维方式

我们曾经一度对“紧扣教材”、“落实教材”等孜孜以求,曾经对一节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给予热烈的掌声,曾经对一节课教师讲完结束语正好响起下课的铃声而赞不绝口,曾经对一节课的板书工整的像一首小诗格外看好。

的确,这样的课是很中看、很精彩、很“完美”。但深究一下,不难发现,这样“精彩而又近乎完美”的课,完全是在教师的“操纵”下一路走下来的。说白了就是学生奔跑在教师提前预设的跑道上,昼夜兼程,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范围内做着规定的动作,学生很少有自己的选择和表达。

学共体理念实现了教学的翻转,把研究的重心由关注教师的课是不是“热闹”“好看”,转移到学生深度学习和高效思维中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他们学会了静静等待,等待学生的思维慢慢开启,等待学生创新思维的迸发。教学的翻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和学。

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先后荣获赤峰市十佳书香校园、“优质特色多元化发展示范校”、自治区“美育特色校”、国家级“书法示范校”等称号,2020年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入选教育部“一校一案”优秀案例。

今后,学校将在“学共体”理念的正确指引下,不断深化、不断求索创新,在开拓中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