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才能成为铁匠
(2020-08-11 19:15:24)分类: 交流平台 |
2020年的8月7日,我们盼望已久的语文学员共同体开启了第八次的研讨旅程。此次活动较以往不同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完全解除的情况下,采取线上交流研讨的形式进行的。活动虽然有点“隔空相望”,但是在培带专家丛智芳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学员们的交流依然那样激烈、实在,丛老师的点评依然那样亲切、娓娓道来,仿佛亲临现场。活动分两个时段,历时四个多小时,形式是学员个体交流谈收获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然后丛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和解疑答惑,使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本次活动的准备可以追溯到6月末,丛老师依据学员的实际,精心设计了学习方案,下达了“寓言模块第一次研修任务”学习计划。老师们接到任务以后,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了自主研究,整理阅读了规定的94篇寓言;聆听了康震的《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片段讲解;完成了两个微讲座PPT——统编与课标实验教材中寓言课文统计与课后题对比研究。完成了中国古代寓言与国外寓言特点的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度学习,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老师们成长的足迹,听到了他们积极进取的“拔节”声音。
这次活动,我虽然没有同学员们一起躬身实践,但通过学员们的交流和丛老师的精彩点评、答疑,感触还是颇多的。
一、过程才是目的
苏霍姆林斯谈到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素养时一度指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往我们为了提升教师的素质,免不了要组织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比如,公开课、研讨课,集体备课,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会等,但是给我们的感觉老师们总是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所以然者何?不是发自内的心需要所至也。曾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他将一根绳子放在会议桌上,然后开始从绳子的一端往前推动,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艾森豪威尔对与会的将军们说,领导工作也是这样,“驱使”将徒劳无功,但是要“吸引”的话,要怎样就可以怎样。说完,他将那根绳子拉来拉去,结果当然是随心所欲。“绳子”的启示,就是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非常重要:一方面,我们选择协作发展、共同提高的学共体的方式,使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协同发展,共研共促,这是一个全新地自我和群体提升的过程;一方面,我们选择德高业精的丛智芳老师作为培带老师,她不但是全市享誉盛名的小语专家,而且是全国部编本语文教材编者之一,这自然使老师们产生一种“向师”的效应,正所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也正因为如此,老师们才会怀着一种“景行行止”的心理自愿参加,主动发展。尤其是这次寓言板块的学习,任务可谓比较重,老师需要完成94则寓言的收集,进行古今对比,中外寓言对比,新旧版教材课后习题有什么变化等。我们虽然没有看到每位老师学习的过程,但是从学习结果就能够想象出他们在假期中忙碌的身影——上网查资料,跑书店购买图书,积累资料,撰写体会等。可以肯定地说,当老师们完成了上述任务后,不仅仅是任务的完成,实际是一次教学观念的更新,是一次理性认识的飞越。法国有一句谚语:“打铁才能成为铁匠。”这话乍听颇似废话,细想,耐人寻味。“打铁才能成为铁匠”,说的是,在铁匠炉旁站着看的,纵然站上三五载,也不能成为铁匠;在教室里听“铁工学讲义”的,即使把讲义倒背如流,还是不能成为铁匠。要想成为铁匠,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举起铁锤一锤一锤地打下去。在这次研修过程中,有的老师说,这个假期虽然很累,但是却感到很充实,当一个个任务完成后,是喜悦,是激动,有着极大的成就感,这时,疲乏也就被冲洗的烟消云散了。可见,他们在躬身实践中,不但收获了“果实”,而且将学习当作了一种快乐的事情去做了。以往我们发现,老师们在教学某一篇课文时,要么就是现学现卖,要么就是就课论课,形不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而这样的研修——大背景阅读,全口径备课,践行“读书-实践-写作”的教育生活方式。老师们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后,“修炼”了自己,在教学每一篇具体内容——如寓言的时候,自然会“胸有成竹”,居高临下了。正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其实最忌的就是带着任务去负重——完了就真的过去了——而我们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境。
什么是幸福?是物质上的享受吗?不是!是精神上的愉悦吗?不完全正确。“幸福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的过程”(苏格拉底);什么是目的?是鲜花和掌声吗?不是!是灵肉对物质和精神的获取吗?不完全,其实,“过程就是目的”(布鲁姆)。
二、从“教”的逻辑转向“学”的逻辑
丛智芳老师说,学共同体课的最大转变,就是由原来关注教师“教”的逻辑,转向学生“学”的逻辑。
1.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强调:“观老师教课,要看老师是不是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要看效果如何,学生是不是真有所得(学习在学生身上真正发生):所以不能光看老师唱独角戏。听到有人说,听某老师讲课简直是最高的艺术享受。我不大赞同这个说法,欣赏艺术要到剧院去,到音乐会去。参观学校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光听老师讲,而不引领学生“举起铁锤一锤一锤地打下去”,表面他们是在教室里面学习,但结果只能是浅表学习,或者是虚假学习,更多的时间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就会发现,我国古代儒学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取的过程。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而努力地钻研,才会彻底领悟。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意思是说讲学习、深造要有正确的办法,说是要自觉地去追求,自觉追求得到的,掌握的就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了,就可积蓄很深,积蓄的很深了,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因此孟子进一步讲:“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意思是说,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就会失掉。探求有益于收获,是因为探求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孟子重视学生自己钻研,自己探求,因为这样获得的知识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南宋大教育家朱熹也很重视学习的自动性问题,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代替,要靠自己努力钻研、探求才能掌握知识和真理。他讲:“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成事,别人助自家不得。”教师起何作用呢?朱熹认为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所谓“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正之于终尔”。朱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教师作为“引路人”,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指点;在一个阶段学习完结时,检查学生学习是否正确,是否有成效,给予适当的评价、证明和裁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一同商量,再商量的过程中适时地启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需要教师的教,但这个过程最终由学生亲身实践来完成,特别是能力的形成,是教师无法教会的。因此,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发现。
2.“教就是倾听,学就是告诉。”
丛老师在学员们交流后点评时一再强调,让老师们记住达克沃斯的一句话:“教就是倾听,学就是告诉。”丛老师说,这就是学共体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说,这样的观点是我首次听说,怎样来理解呢?丛老师有下面一段表述:
教就是倾听,学就是告诉,从另一个角度也展现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一个样貌,我们老师一直在说我如何如何去教你,可是,当我们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倾听学习者发言的时候,我们实际就在教他学,就是告诉,怎么知道你学习了呢?那我就听你告诉我,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有什么的问题,我就知道你学得深还是浅,有没有真实的学习,所以老师们要记住这句话:教就是倾听,学就是告诉。
当我们真正的倾听学生的时候,当我们真正地给学生一个学习任务,来听听他对这个任务完成的如何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体两面的在教和学,当他学的时候,你的教才会发生,不要认为我们讲给他什么,我们按着步骤一步一步的再教,再讲,再让他做,这就是教,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
“教就是倾听,学就是告诉”。可以说这一论断是学共体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极富个性的教育哲学思想,堪称学共体教育理论的经典。这一核心思想揭示了教学的本质,而且建构了完整的教学概念。它科学地解决了教与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语文教学,也适合于其它学科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