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走在路上
(2019-09-21 17:15:26)分类: 交流平台 |
群文阅读,走在路上
——读《让学生学会阅读》有感
刘玉艳
暑假期间,我读了蒋老师的《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那里,我对群文阅读的理解更深了一些,俗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确如此,只有不断的读书,你才会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吸收,接纳,并尝试着去实施,而不致老守田园,停滞不前。
蒋老师的《让学生学会阅读》主要从三大方面来向我们进行详细的说明:一、什么是群文阅读,这章里蒋老师介绍了群文阅读对学生、教师的意义,如何形成优质群文、如何进行教学操作。二、是各种文体的文章如何进行群文阅读。包括神话,童话,散文、儿童诗、小说、寓言如何教。三是群文阅读的实践。
我一边读蒋老师的书,一边想想自己的教学现状,突然觉得我们语文课堂给学生“输入”的东西,未免太少了!而我们要求学生“输出”的东西,未免又太多了。拿习作来说吧,二年级要求写话,三年级就要求写出成篇的文章了,到了四五六年级,教师最头疼的教学任务,可能就是教学生写好作文了,为什么习作一直是教师头疼,学生害怕的任务?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听听吧,破了万卷书,才能妙笔生花。又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看吧,读了几百首诗,也不一定会作呢,也就是说,“输出”的前提是大量的“输入”,只有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并且这些材料经过反复积累内化,才能谈得上输出和运用:所谓“厚积而勃发”吗,因此,我也在教学中不断强调学生要多读课外书,提实行亲子共读,提出每天必须读半小时的课外书的要求。作为教师都明白没有大量阅读的积累,无法支撑学生的语言储备和语言应用。但是我这里进行的都是“课外阅读”;也就是说,大量的阅读是课外进行的,课内我还是几节课只读一篇的循坏反复,把课文拆了讲,揉碎了讲。刘校长上学期听我的课,给我提出了“不敢放手,怕放手”的课堂诟病,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可就怕学生不懂。静下来想一想,课内这种精讲的方式,是不是一定能迁移到课外? 我认为收之甚微。这从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来,他们对我说:家长买的书不少,学生读的书不少,但语文学习,包括习作能力,仍会出现很大的差距呢?由此可见,课内的这种“精讲”方式,对课外阅读,不一定有多大的帮助,实际上,每个人当他自由读书时,“囫囵吞枣”的可能性最大,即和课内那种“精读”的方式相反,是一种粗放的方式,所以,同样是课外阅读,每个人的收获不同,这说明,粗放的阅读方式、同样可以在课堂上指导。而且课内的指导可能比课外的自读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
蒋军晶老师的《让学生学会阅读》一书,如一个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我混沌的思维。他提出的“群文阅读”的观点,即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从原来的一篇文章教几个课时,到一个课时读几篇文章,究竟多少篇呢?蒋老师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选择。少则四五篇,多则十几篇,也就是说,改变“输入”与“输出”的比例,在语文课上,大大地加大阅读量,而这种阅读不是机械地累加文章的数量,而是经过精挑细选,以“结构化”为内在联系,为学生呈现多种文体、多种思考角度、多种议题的文意,再加上回读后,学生的阅读分享和交流,势必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人生感受,这比起条分缕析的“精讲”教学,我认为人文熏陶远甚于后者。
这从蒋老师书中介绍的课例中就可以看出来。
蒋军晶老师执教的群文阅读课《最后一句,诗》。上课伊始,蒋老师首先出示了第一首诗《阳光),在学生们读后直接感受诗的最后一句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好,为什么比前面的好,然后又让学生学了两首诗,学生根据提示自创了一首诗,他把每首诗的最后一句都遮住了,要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诗前面内容的阅读和理解,来把诗填写完整。《花一把》“花一朵好看?花一山好看。花一盆还好、花一把就笨了除非……”在蒋老师的提问引导下,学生们沉没在诗歌的意境中,纷纷填出自己的答案:“除非赠人,手有余香”、“除非花一把是奉献”“除非送给妈妈”最后,蒋老师出示了自己写得没有结尾的诗《我是一支黑色的笔》,老师的诗是这样写的: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我要把小妹妹的牙齿涂黑,让她变成笑掉牙的老奶奶;我要把红玫瑰涂成黑色,让它以为自己中了剧毒;我要把白天鹅的羽毛涂黑,让它以为醒来变成了乌鸦。但是但是,这些都算不了什么。我最伟大的杰作,是——?是——?(声音拖长,生按耐不住)有的说,是——把雪花涂成黑色,让人以为它生病了。还有的说,是——把雨水涂成黑色,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一句让学生填写,学生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整堂课,蒋老师引领学生不断的思考,诗歌的写作特点,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发现诗歌的规律,看似简单的设计却带来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蒋老师的课堂,没有任何的花架子,是干脆、利索,简单,单刀直入,遵循学生思维的自然,引发学生思维的创意,让学生能迅速地进入课堂,直奔目标,师生共同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看了蒋老师的课例,根据教材的改革,我自己也不断的反思,希望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群文阅读。开学伊始,我在教第一课《白鹭》的时候就浅尝了一下,学了《白鹭》我又阅读了《天鹅》和《白蝴蝶之恋》,找出文中描写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学生进行比较,体会相同点的同时,也感受了同样写动物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当然,我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经验,做得还是毫无条理的。但是,我会不放弃,坚持朝着群文阅读这方面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的
我觉得群文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考验,它需要教师自身博览群书,阅读面极广,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选取好的文章组成群文;需要老师对不同文本的解读能力较强,整合不同文本的解构能力也要较强;它还需要教师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积极地倾听,并依据学生的思维进行总结和提炼。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群文阅读,正走在路上,在行进中思考,在思考中完善,它必将成为阅读教学园地的一支奇葩,
我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新的教学园地的奇葩,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成为那朵未来怒放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