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
(2019-07-30 09:24:59)分类: 语文教育 |
教学中为了逐渐教会学生“自能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一篇文章的教学程序应该遵循下列的基本的程序:
“整体——部分——整体”三个教学阶段,各要重点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一、举例说明怎样贯彻“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
(1)整体感知,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是对文章理解的初级阶段,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大致了解文章写了什么。这一阶段,学生对全文的认识仅仅是初步的,可能还是模糊的,但它起到了定向思维的作用,能为部分的探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整体感知重点是抓作者的行文思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二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强调在阅读文章时,要想真正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的意图,必须首先理清作者写作的思想路径,即思路。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从第三学段就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何谓“思路”?叶圣陶先生有过形象的解释:“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据此,我们可以把文章的思路理解为:作者考虑问题的途径(头脑中),即作者的腹稿,是内化的东西。落实在纸面上就是篇章结构、段落层次,是外化的东西,即外面能够看得到的东西。再往简单说,文章的思路就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的思想途径。这里还要明确思路和文章段落的区别:思路包括段落,段落体现思路,但又不等于思路。有的文章思路和段落相吻合,有的不相吻合。有的文章没有段落,但却有思路。所以,我们在每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要研究作者是如何想“心思”的;是如何把“心思”变成文章脉络的;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反映“心思”;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表达作者的“心思”的等。
整体感知抓文章思路的方法较多,下面介绍几种:
标题入手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很多文章的标题,既凝聚文意,又提挈全文,同时又统摄着材料的取舍和谋篇布局。从一定意义上讲,标题是对文章的高度浓缩或概括。因此,教学时,可由标题入手,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
例如,《将相和》一文,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廉颇,相——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从审题、解题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全文的梗概。譬如,可围绕标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a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课文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
b从题目看,“将”与“相”关系和睦,那么“和”之前是什么关系呢?
c“将”与“相”因为什么“不和”?
d“将”与“相”又是怎样“和”的?
e初读完课文后,你是怎样看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的?
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旨在帮助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个整体上的快速了解,同时又为深入理解课文确定思维的指向。从题目看,说的是故事的结果,第二问则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探究故事发生的原因;第三、四问则是为了追溯故事的经过和揭示文章的中心;而第五问是为细读课文做准备的,因为在初步了解阶段学生可能会提出“要学习蔺相如那种机智勇敢和顾全大局的精神,不学习廉颇那种自私自利的做法”,因此产生好坏之分,这不是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旨在于“将”、“相”都是国家的人才,只有他们团结一心,才能保家卫国。开始学生理解错了没关系,不要马上纠正,而要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认识的提高张本蓄势。
首、尾呼应式
有的文章首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尾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教学时,引导学生从首、尾段入手,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首尾段入手,让学生理清发生“草船借箭”这一事件的前因与结果是什么。辅助问题可这样设计:(1)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的?(2)本来是“骗箭”,却为什么说是“借箭”?这样,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件事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逼诸葛亮在短期内造十万枝箭,想置诸葛亮于死地。结果是诸葛亮按时交箭,周瑜自叹不如,不得不服。周瑜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这就要抓住尾段中的关键词语“神机妙算”来逆推全文,进入部分阶段的学习。
再如,有些文章在篇末点明中心,用以总结全文。教学时,我们可以从篇末入手,进行逆向思维,变综合为分析,变总结为推理。
例如,《少年闰土》一文的结尾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组织教学时,可抓住这句话进行分析:(1)文中写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希奇的事,具体有哪几件?哪件事令我印象最深刻?这些事表现了闰土什么样的性格?(2)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闰土和往常的朋友身份不同?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前半部分便找到答案了。
摘句串联式
有很多文章在构思上非常巧妙,从全文来看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而每一个段落又采取“总—分”的结构。在组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将每个自然段的总结句剪索出来,连起来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一篇很有特点的散文,且不说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就文章构段就很有特点——前几段都是总分的结构,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因此,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并借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从而轻松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如下环节:
a让同学们将每个自然段的首句都摘录出来: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b让同学们连起来反复诵读所摘录的句子,体会有什么感受。经过反复的诵读,同学们就会感觉到这些话串起来就像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
c引导学生将上述“小诗”与课文对照,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发现这是每段的首句,每段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
d引导学生说一说在秋天的雨里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和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说说感受到的秋雨是个什么样子。
教师采用这种“摘句串文”的方式,很轻松就理清了文脉,同时为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奠定了情感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积累富有意蕴美的散文语言之热情,一项训练就这样在“诗”一样的情景中落实了。
过渡句提取式
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很大,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它的存在使课文的结构更加严谨,让读者更加清晰明了。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到这些重要的“资源”,进行有效训练。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赵州桥》一课时有下面一段教学实录:
师:这篇课文有一句话老师最喜欢,注意——是最喜欢的话,可不是一般的话。(生自由找)
师:(边巡视边自语)你想啊,老师喜欢的句子:一是这个句子非常重要;二是要非常地严谨;三是对同学们的写作、读书、说话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句子老师才喜欢。只有一句。(生纷纷地找)
师:请你们读那句话。
生:(读课文)“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那么多的句子不喜欢,专门喜欢这一句,为什么?
生:我想应该是这座赵州桥经过了这么长历史还这么美丽,这么美观,所以您喜欢。
生:概括地说明了赵州桥。……
师:现在我想给大家讲一点知识:我为什么喜欢“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呢?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出了两点理由,现在我说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句子。说它特殊就特殊在:它既能概括文章上面的一部分内容,又能引起下面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承上启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过渡句”。(让学生拿起笔来标出)在这篇文章中,承上概括了什么内容?(赵州桥坚固)启下引出了什么内容?(赵州桥美观)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了过渡句的知识,而且,顺势渗透了提取过渡据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2)部分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这个阶段,是对课文理解的深化阶段,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下面以《秋天的雨》一文为例,试析如何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路。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把秋天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教学中紧紧抓住这样一条主线:从了解秋天到热爱秋天,最终到赞美秋天。整个教学过程抓住一个“读”字来品味春天的美,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教学思路大致如下:
a感知秋天
首先,指名通读全文。然后抓住第一自然段的“钥匙”一词,探究秋天向人们打开大门的时候,你都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和听到了什么。这一步主要还是回顾和整体感知课文。
b品味秋天
这一环节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要逐段地进行研读。在研读的时候,要从整体入手,抓重点词句来理解,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美来。
例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要紧紧抓住“五彩缤纷”这一体现“文眼”的词展开下列教学:一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寻找颜色(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谁了?);二是,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写秋天把美带给银杏树、枫叶、田野、果树、菊花);三是,抓住重点句体会:“扇哪扇哪”说明夏天是慢慢地走的,秋天是慢慢地来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银杏叶象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扇,使原本静静的画面立刻动了起来,不但把银杏叶写美了,更把银杏叶写活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四是,美读全段,用一个词概括全段的意思(五彩缤纷);五是,积累背诵;六是,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的秋色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让学生品出秋天的美,美得并不空洞。(这一环节目的有二:一是,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进一步感受秋天美的基础上,渗透如何运用精当的语言表达纷繁复杂的典型事物;二是,这样既抓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在品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在以下的几个段落的研读中,都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上述的学习方法来进行,但教师注意学法的归纳和迁移。
c赞美秋天
前面两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结合画面深深地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学生一定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秋天的爱。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秋天:如,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画一副漂亮的图画,也可以写一段话等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使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不仅懂得每一部分具体讲的是什么,而且还明白了部分之间的关系,每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部分教学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就阅读教学而言,虽然教无定法,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要想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我还是比较欣赏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导儿学步”。即在阅读的过程中遵循先由“教”,再到“扶”,最后再到“放”。教学中切不可能采取层层剥笋的方式进行分析,要根据具体课文的情况,可采取教读——导读——自读的教学思路。
文章各个部分的探究,要从文章的整体着眼
任何一篇文章的词、句、段都是作者通过精心地排列组合,构成的语言表达形式。任何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只有放在整体这个框架下,才能显示出它存在的意义。有的词、句、段看起来不是课文的重点,但他却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从文章的整体着眼,方能认识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秋天的雨》一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扇哪扇哪”,去掉以后似乎也不影响内容,但却体现不出“夏天是慢慢地走的,秋天是慢慢地来的”文意。
部分探究,要突出重点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在组织教学中,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否则,不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也违背了“教材不是惟一的教育资源”这一理念。对文章的重点部分,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做精心的安排。所谓重点,既指作者精心着笔的段落,寓意深刻的话,又指本册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学时,强化重点部分,使学生学有所得,学生可以凭借对某一片段或词、句子的品味,达到对整体认识的深化。例如,《秋天的雨》一文第三自然段有一词“勾住”,抓住这个词引导谈话,作者为什么不用“吸引”或“吸住”?结合上文的“香味”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沉醉不愿归,沉醉不知归路)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和对秋天的爱。
理解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
准确地理解词语,进而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是部分阶段教学的重点。词语是一篇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词语,才能够正确、深入地理解句、段、篇。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抛开了具体语境用工具书来解释词语的意思,出现以词解词的现象,这样不但不能真正地理解和运用词语,而且还达不到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之目的。所以,教学时必须联系上下文,把词语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例如,《秋天的雨》一文第二自然段有一词“五彩缤纷”,如果单纯地用工具书来理解,学生充其量知道是颜色较多地意思。而结合下文来寻找秋天的雨都把颜料送给了谁来理解,既是探究作者运用这个词的意思的过程,也是研读课文的过程。
(3)回归整体,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一篇课文,通过部分探究以后,再回到整体,为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常用的方法是进行教学总结。如重新认识结构和中心;进行人物、事物评价;创造性复述;利用完整的板书进行全篇回顾等。使学生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认识得到提升,情感受到熏陶。
第二个整体,不是第一个整体的简单重复,它应该是经历了一番对部分认识之后的深化和升华。就内容来说,学生掌握的不再是轮廓的,而应当是具体的;就文章的中心来说,学生把握的不再是感性的、肤浅的,而应当是理性化、深刻化的;就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来说,学生理解的不再是模糊不清、捉摸不定的,而应当是条理化的、系统化的;就文章的写法来说,学生看到的不是简单词句的堆砌和排列,而是运用某种手法将一些看似不相干的词句进行了巧妙地贯穿。例如,《秋天的雨》一文,从内容来说,在整体感知阶段,学生只是大致了解到了秋天把颜色、香味都送给了谁,揭示出秋天的到来。在部分探究阶段,使学生在品味秋天的过程中,体会到秋天的美,继而喜欢秋天、赞美秋天。在回归到整体时,使学生从对季节的热爱扩展到对整个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从写法上来说,使学生初步地认识到如何抓住典型事物运用精当的语言来表达纷繁复杂的事物。同时,掌握文章“总—分—总”以及“总—分”的结构特点。切忌,不要把这一环节单纯地理解为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或者说人文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始终。即在语言文字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渗透,绝不是牵强附会地搞思想上的穿靴戴帽。
总之,“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但是在组织实施时还必须注意:
首先,不能把上述教学思路简单地理解为整堂课的教学就是“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分段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思想情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而是在进行每部分,甚至每个自然段的教学都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考过程和教学过程来实践。在每个部分的学习都不要忘记,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坚决杜绝单纯地进行理解内容或者是进行结构式地分析。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地理解语言;要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地玩味语言;要文不离道,道不离文地感悟语言;要以小见大,以大观全地体会感情;要读中学写,写中悟读地运用语言。总之,通过整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得到发展,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受到熏陶。
其次,“整体——部分——整体”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认识一篇文章的过程,而不是三个阶段就是三节课。这要视文章的具体情况而言,学习一篇文章不管用几课时,都得遵循这个认识过程。短文章可以一课时完成,长文章可以用两课时或者更多课时来完成。同时还要明白,三个阶段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不能截然地分开。
二、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揭示学习语文的规律
谈到阅读方法,其实就涉及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上面已经说了遵循的程序。这里重点从理性角度谈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比如,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就一篇文章的教学而言,尽管教无定法,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每篇课文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遵循一定的阅读方法。建国以后许多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很多阅读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叶圣陶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宁鸿彬的“熟读——质疑——解疑——总结——应用”;顾黄初的“定向——自读——研讨——归纳——应用——反馈”等。课改后,有人总结出了一篇精读课文学习的四个步骤: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上述的阅读方法或程序虽各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加强自读、自悟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吸收运用,但切不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苏霍姆林斯基)。因为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其实,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步骤,如果加以凝练,就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再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首先,对课标中所提出的许多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技巧,为了防止学生在“暗中摸索”,起初教师都要加以提示和强化。比如,课标强调:“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究竟朗读和默读怎么训练才能形成能力呢,学生开始可能不甚了了,进行训练时教师要提示基本的方法。以“朗读”培养为例:一是,必须根据语言材料的特性(议论、说明、抒情等)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即对于那些蕴含着丰富思想感情的文字材料,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必须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读出韵味;对于那些富有哲理的说理性文章、一些重在介绍知识的说明性文章,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自然平实,“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叶圣陶语)即可;二是,遵循“正确”到“流利”再到“有感情”的顺序;其次,就是学习每一篇文章的一个自然段、一句话、一个词语等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句子教学为例,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师生情》一课中“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出示两个思考问题:第一,“他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第二,“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并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瞻前看后,读后向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