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文化力量(经典是文化的精华)
(2018-12-19 11:37:37)
我们反复强调读经典,但是必须明白,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这就好比旅行,有些人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嵋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石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扩大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各的事,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经典书籍读得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
那么,经典的力量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古典文学带有原创性,它最接近汉语特点。而且这些“经典”经过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使其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褪色,永远散发着芬芳。阅读经典,就是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就是请大师们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就是让人类共有的教育真理之光照耀着中国今天的教育。梁衡在《读经典,收获的是“种子”》中也说:“不管读哪一类作品,一定要读经典,这样你收获的就不只是粮食,而是种子”,“利用这颗种子,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树。”比如说,一部《诗经》开启了我国韵文的先河,可以说它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开山之作,后来的任何一种韵文的文学样式几乎没有逾越它的,或者说它对后来的韵文创作都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同时,像《诗经》、唐诗、宋词这些文学样式又是一种“雅语”,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沉淀,成为一种最为精炼的语言。它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这种智慧比现代语体文更为精彩。我们在读着这些经典时,总是被一种智慧所感动着,心灵有一种飞翔的感觉。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当我们在读了大量的经典之后,当时可能是用不上,但是先把它“吞”下去,储备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深,慢慢就变成自己文化底蕴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得他们终生受益。
其次,学习经典,不仅是学习经典语言的过程,更是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修身、立德的过程,阅读经典其实就是在与古圣贤对话。因为很多经典负载着伟大的人文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所以,学生在诵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感受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教育。例如,一部《弟子规》1080个字,内涵100多件事,指出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这些道理你不用刻意去灌输,学生一定会在背诵、品味中自然就会按照去做的——这是人的本能,尤其是小孩子,他们尝试和模仿的能力是非常强地。再如,一部《三字经》1122个字,将传统文化尽数囊括。而且典故、成语随处可见。通过涵咏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和爱国情怀。从教育的角度看,2500年前《学记》和《论语》中所提出的“修身立德”、“不学礼,无以立”、“正己化人”、“玉不琢不成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循善诱”、“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我们教育生活的美好词语,蕴含着一份宗教般的虔诚,成为我们永久的“教育之恋”。但是我们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而是一味地学习西方所谓先进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一味地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思想,并机械地将其全盘照搬过来套用,因为不符合我们的文化特点,致使到目前为止使得我们教育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如果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即便是现在新课改提出的诸多的所谓的新理念,似乎也没有超出上述经典中所提出的那些教育原则和教学原则。
再比如,一部《三字经》,他的理论、层次都很清楚,如讲到小儿教育,因为从前不讲胎教,所以先讲“母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接着就讲“父教”——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然后才讲“师教”——子不学,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像这样,接着把关于教育的程序,一层一层,写得井井有条。
第三,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过程。一部《千字文》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250句,句句押韵,前后连贯,全书一千个汉字勾勒出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有序地吟咏了关于天文、博物、社会、历史、伦理、教育、饮食等多方面的知识。将其背下来,无疑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从古至今的文化长廊,这比我们在语文课上一篇一篇地读篇与篇之间好不相干的现代语体文强上百倍。就成语而言,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洋人是没有的,这些成语其实就是历史。像“望梅止渴”、“负荆请罪“精忠报国”等等,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历史,所以用成语就在讲历史。
第四,诵读经典,不仅是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更是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是和思维分不可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固定形式。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语言要说得正确,有条有理,其实就是头脑里要想得正确,有条有理。”以写作而言,“常说某人说话写文章没有条理。没有条理,就因为他没有养成很好的思维习惯,乱七八糟地想了,也就乱七八糟地说了写了。”“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没有绝对孤立的思维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是伴随着阅读与写作训练来进行的。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就以阅读教学来说,任何一位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不管你自觉或不自觉,也不管你有意还是无意,只要是欲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那就一定大体上引导学生走感知性阅读阶段(引导学生识字、了解课文中词句、观点及表达方式的一般意义,不要求理解全部意义,更不必挖掘深层涵义)、理解性阅读阶段(一般进行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教学)、鉴赏吸收性阅读阶段(对不同文章的内容、形式、风格做出具体的评价)、巩固性练习阶段(设计适当练习,以使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等。这几个阶段,思维训练始终是贯串其中的一条红线。我们把古文和现代语体文简单地比较一下就知道,古文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凝练、言简意丰,往往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能表达丰富的含义,这是现代语体文难以实现的。尤其那些经典的美文,不但在用语上特别地考究,而且在逻辑上也决不随意,真正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学生将这些经典储备在脑子里,不仅吸纳了经典的语言,而且吸纳了作者那种巧妙的表达方式,继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